现代智慧科技如“洪水猛兽”入侵孩子的世界,影响平日生活。如何保有童真?或不被时代洪流冲击而心理与行为出现扭曲,影响往后成年生活?

随着移动终端的变革,人们聊天、视频、短讯、微博、游戏、购物、导航等等,都借助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

“手机一族”不断壮大,人们享用这资源硕果的同时,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手机“绑架”了生活,它也取代小朋友和游戏,成为儿童的每日忠心良伴。

本地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成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27%感觉对流动通讯器材如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上瘾,无法自控。研究指出,父母专注观赏电视节目,分散与影响了跟孩子之间的互动与玩乐,也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媒体使用习惯。专家建议家长应更重视与孩子的直接交流,减少使用社交媒体沟通,是改变他们行为误差的最佳做法。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
延缓幼童发育成长

莱佛士儿科医疗中心儿科顾问医生赤特拉(Dr Chitra Gangadaran Ramalingam)认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或iPad平板电脑,将延缓幼童的主要发育成长,包括语言和协调能力。

目前,已证明越来越多儿童入学时,已出现语言障碍与表达问题,不可忽视。另外,长时间面对手机或电脑荧屏,已影响脑神经,包括短期记忆力问题、阅读问题和睡眠障碍等等。

她说:“我们发现,网络上瘾也导致很多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或多动症)。”

新加坡近期一项调查显示,12岁孩童每天花6个半小时在使用数码电子产品上,成人每天的平均使用时间更长达12小时。外国调查报告的结果跟本地相去不远,儿童每天平均使用时长介于5至7个小时。

赤特拉医生指出,美国儿科协会建议,2岁以下幼童,不应接触媒体和电子产品,这时期的孩子正在发展认知、语言、感觉与社交情感技能等,需要与人建立更强的互动关系;2至5岁孩童,若需要使用这类数码电子产品,每天平均限时一小时。

她说,幼儿前几年是成长关键期,尤其是脑部发育,这个阶段对语言的接收能力最强,应跟人多接触与交流,建立沟通管道,而非跟平板电脑或手机“说话”。

研究指出,婴幼儿无法将电子产品上吸收的二维(2D)知识转换成现实世界的三维(3D)事物,将对肢体动作协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赤特拉医生说:“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使用电子媒体,建立语言基础,甚至告诉孩子三维世界是怎么一回事,而非让孩子自己独自处在虚拟世界里。”

过分使用手机
带来的精神疾病

过早接触智慧科技产品,而且时间过长,将导致儿童生活的执行力变差,包括冲动控制障碍、丧失自我调节力、欠缺心理灵活度,以及无法体会他人想法与感受等等,影响将延伸至求学阶段,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从幼儿发展至青少年,过分使用手机将呈现的精神疾病包括:焦虑症、易怒、急躁不安、欠缺耐性、手机使用失控等等,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不过,赤特拉医生指出,对于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或是身体有缺陷者、语言或智力障碍者,通过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可协助他们建立沟通管道,逐渐跟人取得互动。

临床证明,儿童沉迷手机,手机上瘾者都容易导致睡眠失调问题,以及忧郁和焦虑情绪,影响学业表现。

长期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不仅引起颈椎病,还会伤害肩周、腰椎等,导致驼背。长时间低头,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降低大脑的反应速度。

拥有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台湾儿童教育导师徐明佑指出,智慧科技应该由人享用,但这科技演进的过程,却有逐渐开展的层次性。如果提供给孩子松散的材料,他们会进行创作,投注自己的想象力,让简单的材料灵活生动起来。操作的过程中,物理、机械的概念都在增长。

他说:“给孩子的玩具,透过操作性的设计,他们可以在观察中理解,在尝试中获得新发现。对于儿童来说,越简单的玩具,越能真实呈现其中的设计与结构。”

当高科技的玩具进入儿童的生活中,他们是被动地进入设计好的按钮中,对玩具很快失去兴趣,又追逐新的玩具与按钮。如果是3C产品(成本,Cost、方便使用,Convenience,及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更是落入既定游戏的规则中,被基于商业考量设计的声光介面吸引,进而上瘾,并直接影响视觉的发展。

徐明佑说:“当色情与暴力充斥在与网络连结的各种电子产品中,儿童积极的吸收过度刺激的声光信息,而常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摆脱,以回到内在的平静。”

徐明佑
台湾儿童教育导师


Dr Chitra Gangadaran
Ramalingam
莱佛士儿科医疗中心儿科
顾问医生


text: 林弘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