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转眼即到,这期间各种美食当前,儿童必须注意饮食,预防“吃”出健康问题。

这几个星期,晴时多云偶阵雨,天气无常,患上伤风感冒者多。尤其是孩童,免疫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病菌侵袭。
农历新年转眼即到,这期间各种美食当前,儿童必须注意饮食,预防“吃”出健康问题。应注意哪些饮食?最常见的疾病有哪些?记者访问中西医,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

大吃大喝 容易引起常见疾病

莱佛士医疗高级家庭医生黄伟文(莱佛士医疗-荷兰村)指出,孩童新年期间大吃大喝,容易引起下列常见疾病。

01

腹部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痉挛、腹胀和腹泻等等,其导因包括:
吃不定时;

  • 饮食不当(吃过量或吃太多高脂高蛋白食物);
  • 对饮食的食物色素产生不耐症,或是饮食中含有FODMAP(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属于难于吸收、能够快速发酵性的碳水化合物,消化时会产生气体,形成腹胀或腹泻。这类食品包括果糖、乳糖等,所以不适合吃太多水果或在冷饮加太多糖浆。

02

上呼吸道症状,如喉干、喉咙不适或喉咙痛等,其导因包括:

  • 进食过量煎炸或烘烤的新年糕饼;
  • 水分摄取不足。

03

过敏症状,如荨麻疹(Urticarial)、红疹、鼻炎、咳嗽或哮鸣等,其导因包括:

  • 摄入过敏原饮食或色素物质;
  • 摄入高组胺(Histamine-rich)饮食,如乳制品和虾等等。

经常摄取高热量饮食,将导致肥胖症,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危险。
黄伟文医生说:“肥胖的孩童,步入成年后也可能患有肥胖症。因此目前政府极力倡导与糖尿病宣战,这类慢性疾病将加重政府医疗资源的负担,因此卫生部发动诊所普通医生和家庭医生,一起联手对抗糖尿病。”不过,预防胜于治疗,他鼓励父母从小教导孩子防病的重要性。”
在春节期间,有哪些预防疾病的方法?黄医生建议,儿童应注意下列事项:

  • 每天摄取充足的水分;
  • 适量饮食,定时进餐;
  • 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孩童,应避免或限制FODMAP含量高的饮食,如下:
    – 水果类:苹果、杏脯、黑莓、樱桃、葡萄柚、芒果、桃子、梨、西瓜,以及含高果糖的罐头水果、果汁和干果等等。
    – 蔬菜类:洋蓟(Artichokes)、芦笋、鳄梨、花椰菜、芹菜、蒜头、洋葱、荷兰豆、甜菜根和蘑菇等等。
    – 豆类:蒸豆、眉豆(Black-eyed peas)、
    鹰嘴豆(Chickpeas)、芸豆(Kidney beans)、扁豆和黄豆等等。
    – 谷类:薏米、蒸粗麦粉(Couscous)、法老小麦(Farro)、黑麦、小麦等等。
    – 含乳糖类:酪浆(Buttermilk)、奶油、奶黄、冰淇淋、人造黄油、鲜奶(牛、羊)、乳酪和酸奶等等。
    – 糖精类:果糖、玉米糖浆、蜜糖、异麦芽酚(Isomalt)、麦芽糖醇(Maltitol)等等。

疾病患儿(如哮喘、皮肤过敏、咳嗽等),应避免哪一类饮食?
黄医生指出,上述患儿应尽量避免高组胺饮食,包括:

  • 发酵、烟熏、罐头和加工食品;
  • 番茄、菠菜、茄子、鳄梨和蘑菇等;
  • 柑橘类水果、香蕉、草莓、木瓜、奇异果、黄梨等;
  • 花生、腰豆、核桃;
  • 醋、面包和酵母制作的新年糕饼等。

“两清一调” 中医调理食疗方

本地资深中医师曾庆亮强调“两清一调”的中医调理食疗方,确保孩童在这个春节期间,提升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

01 清内火:生吃萝卜熟吃梨

冷空气一到,人们便急着添衣御寒进补,可能还来不及清泻虚火,就将其包裹在体内了。
加上天气干燥,最容易引起人体的肺火旺盛,从而出现咽喉干痛、痰中带血、口干舌燥、鼻塞鼻衄,排便不畅等,原本干燥的皮肤变得更干瘪。
曾医师建议生吃萝卜熟吃梨。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止咳的效果。生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煮熟后的萝卜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天冷生吃萝卜效果更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适合生吃萝卜。

02 清抑郁:多晒太阳多吃蔬果

寒冷气候,天气多阴冷晦暗,气压也低,加上吃喝过度,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特别近年来儿童的心理问题逐渐加重。
所以要帮助儿童应顺时调神静心,给他们下个心理暗示,保持正面思维。此外,在有阳光的日子里,要抓紧时机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不要一直耗在冷空房间玩手机和电脑游戏。另外,可多吃香蕉、菠菜等,有助于改善情绪。

03 调脾胃:脾为后天之本

可采用七星茶、四神汤等饮食调养,具有很好的食补作用。
应根据自身体质或清或补,以求体质调和,正气十足,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异常变化。

黄伟文
莱佛士医疗高级家庭医生
(莱佛士医疗-荷兰村)

曾庆亮
资深中医师


text: 林弘谕 photo: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