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华语 很可怕?
韩永元谈语文学习
华文华语真的那么可怕吗?而它可怕的地方又在哪里?
华文华语,怎样学习才到位?面对年底的离校考试,在最后冲刺上,华文成绩一向不好的孩子,是不是还来得及补救?让我们听听语文专家,汉语文中心的创办人/校长韩永元怎么说?
UW:孩子为什么那么抗拒学习华文?
韩:华文给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很多笔画,有很多词语必须学。许多成语、俗语涉及一些中国民俗、文史知识,生长在新加坡的孩子难免觉得这些内容不切合实际生活,难以产生共鸣,学起来就很吃力。除此,英语是新加坡的主要媒介语,许多家庭都以讲英语为主,孩子可能觉得华文学了在生活中用不上,有的甚至可能担心使用华语会引起同龄孩子的排挤。
UW:比较起其他的语文,例如英文,华文真的是那么难学吗?
韩:每一种语文都有难学的地方。华文不像英文是拼音文字,怎么拼写,就怎么读。一个汉字的意思由形、音、义组成。认得字形,还不一定明白意思;明白意思,还不一定会读。就这一点,学英文看起来比较容易。其实,当我们掌握华文的一些有趣的造字、组词规律,就会发现华文并不难学。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下面有例子)
UW:如何克服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韩:为了唱日语歌、看韩剧,日语、韩语再难学,很多青少年还是愿意去学。因此,能够学以致用,孩子就会觉得学习华文有意义。教育部的华文课程也都越来越贴近孩子的生活,充满实用性。开启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孩子才会喜欢华文、爱上华文。另外,许多教育学者的研究也让我们对孩子不同的学习特性有更深的认识,提醒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导他们。比如通过游戏、互动、表演、竞赛等方法,都可以帮孩子克服“难学”的心理障碍。
UW:学习语文,特别是华文,是不是应该从学前就开始?
韩:能够很小就开始接触华文、学习华文,并且在一个讲华语的环境中成长,当然最好不过。这样,华文对孩子来说就会是个自然的语言。如果是非华族或其他因素后来才学习华文的,孩子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对于不是来自华语源流家庭的年幼孩童来说,家长和老师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UW:对于那些已入小学的孩子?若华文不好?要如何补救?补习是唯一的方法吗?
韩:已经进入小学的孩子,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华文的起点和学习进度也有参差。学校的华文课时很有限,缺乏多听多讲的环境,少了练习和应用的机会,要学好是很难的。因此,要趁早给孩子创造学习华文的环境,如果在家没机会多听多讲华语,上校外的补习班是其中一个办法。然而,一般的补习以帮孩子备考为主要教学目标,尽量给很多作业,这又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因此,补习不是万应灵丹,课外的辅导还得注意内容和方法。
UW:面对小六会考,华文基础不好的孩子,如何做最后的冲刺,来得及补救吗?
韩:如果孩子还在低年段,建议不要操之过急,重点先放在多让孩子接触华文,打好基础,培养兴趣。如果会考迫在眉睫,可以制定实际的目标,根据孩子较弱的方面进行补救,具有针对性地集中备考。这个时候参加补习班是一个途径。然而,需要切记的是补习的目的是备考,不是培养兴趣。因此,要孩子自发地学好华文应该趁早开始让他们多接触这个语言。
UW:语文的魅力是什么?孩子学习华文又是为了什么?
韩:全世界的语文里,华文字词所包含的趣味性和文化元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汉字的音义、结构、词语的组合,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孩子认识华文的特点,发现了华文的趣味,就不觉得华文是枯燥的语文。例如“我”字,笔画虽多,却包含了“手执武器(戈),因自卫产生“我”的概念。华文的“牛、牛肉、牛油、牛奶”,英文都是不同的单词,拼写完全不同,华文则都有一个字根“牛”,孩子可以望文生义,不必记那么多词语。语文和文化环环相扣,在学习华文的过程中,孩子也潜移默化地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
UW:新加坡是学习华文华语的最佳环境吗?
韩:虽说新加坡大量使用英语,却是一个双语环境。这里仍然有中文媒体,好些地方(如:地铁站、小贩中心等)都有中英双语的告示牌、指示牌;我们的多个华语电台收听率都很高,华语电视收视率比英语还高。政府几十年来提倡双语教育更是不遗余力。教育部不但设立委员会,推广三个母语的学习,近年来也举办一年一度的母语学习论坛,鼓励年轻家长重视孩子的母语学习,以及设立李光耀双语基金,推广双语活动。应该说,新加坡的双语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华语的途径。
简历:
韩永元(韩劳达)
汉语文中心校长/创办人
40年教学、编写教材、拟题和撰稿经验,前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华文教材专科作者。
中国厦门大学文学硕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
自1993年始几乎每年为华文报举办的会考讲座担任主讲。
资深戏剧与相声作家。1990年荣获国家文化奖(戏剧),2017年获首届华族文化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