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lett Johansson

Scarlett Johansson

“房东”吸毒案还没落幕,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一有艺人或明星沾毒,马上打进十八层地狱,但进到电影院,在每天全版电影广告下的全世界各类型影片里,却有着此起彼落的各种吸毒画面。

我最近在看2005年的影集《整形春秋nip/tuck》第三季,其中有一集就出现女主角Joely Richardson、与戏里戏外都是她母亲的Vanessa Redgrave,在儿子(祖母的孙子)带头下,一家三口用像水烟壶的玻璃瓶呼大麻。

台湾“限制级”影片是18岁以下不得观赏,但18岁以上的观众真的就能分得清像大麻这样的“毒品”,在电影与现实里的区别吗?况且“电影就是写实”或“电影是呈现真实”的概念早已深植当代电影定义中。

Luc Besson的《Lucy》一半场景在台北拍摄,女主角Scarlett Johansson无辜被迫替韩国影帝崔岷饰演的黑道老大挑中,运送不明实验药物,她被放植于体内的一包Drugs,中文字幕翻成“毒品”,可见翻译者与电影公司,早就将外国电影里的“Drugs”与“毒品”画上等号或混为一谈。

平常也许不打紧,但这部在台北取景拍摄、有台北市政府出资协拍与营销的电影,就必须有所警觉。

还好Luc Besson并没有陷他所爱的台北市于不义,女主角Lucy以及其他运送者身上被植入体内、要从台湾出关并进入美德法等国闯关的Drugs,是一种开发脑力潜能的化学药物,正由黑人影帝Morgan Freeman饰演的脑神经科学家在伦敦医学机构研究着。

如果是毒品,那台湾台北在电影里马上变成运毒中继站,别说是城市营销,城市形象也可能被保守者或反对党攻击而毁于一部影片。

– 麦若愚

*以上专栏内容均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