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的音乐人生
从弹琴和打鼓开始

罗大佑
罗大佑生长在一个颇为富裕的医生世家。小时候,父亲买了一台电子琴,成为罗大佑最早接触的乐器。后来,全家人去歌厅看秀,爸爸看到鼓手帅气的演出,直觉“打鼓是很好的运动”,又买下了一套鼓。从小,罗大佑就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下长大。
青春期的罗大佑大量接触摇滚乐,痴迷到宁可省下两餐饭钱,就为了多买一些唱片。大二时,他骑电单车去修理,听到师傅满手油污,口中念念有辞地抱怨“早知道留在鹿港就好”,他于是把这股心酸和怨气,写成经典歌曲《鹿港小镇》,而事实上,罗大佑根本没去过鹿港。
放弃行医成音乐人
罗大佑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姐姐是药剂师,哥哥是牛津大学心脏学博士。他本身也是医生,一边行医一边写的歌包括《童年》、《光阴的故事》、《爱的箴言》、《鹿港小镇》、《恋曲1980》、《亚细亚的孤儿》。
但是,1983年,在考虑了整整10年之后,罗大佑决定放弃行医,正式成为一名音乐创作人。当时,家人强烈反对他这么做。
直到很多年以后,有一回父亲出国,海关人员正准备检查他的行李时,他骄傲地脱口而出说“不用检查了,我是罗大佑的爸爸”,这句话让罗大佑非常感动,也意识到他的音乐事业已经被家人所认同。
三谱《恋曲》为了谁?
很多歌迷会以为,从《恋曲1980》以来,罗大佑每写一首“恋曲”,就有一位女主角。其实,实际情况没有这么浪漫。除了《恋曲1980》是罗大佑为纪念一段长达7年恋情的伤感之作,其余的恋情三部曲都没有女主角。
1979年谱写的《恋曲1980》,女主角是罗大佑的大学同窗。那时罗大佑25岁,刚念完7年医学院,在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当实习医生,而歌中的女主角早他3年毕业,在中心诊所当护士。
当时的罗大佑涉世未深,还没有成家的准备,面临“结婚”或是“分手”的无奈抉择时,他写了《恋曲1980》。
不过,《恋曲1980》发表的时候已是1982年,那时他和张艾嘉正在热恋,所以,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小妹”张艾嘉就是歌中那个多情的姑娘。
歌曲发表一年后,罗大佑和张艾嘉的感情由浓转淡,最后划上休止符。
《恋曲1990》的词曲是在1988年产生的,是罗大佑为张艾嘉和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又见阿郎》而写。
当时,罗大佑已踏上音乐的“不归路”,与家里闹革命,所以,他以“工作”的心态来写,在填词时用了迎合市场主流的语法,纯粹为电影而创作,也就是说,《恋曲1990》 的诞生,纯属虚构,与罗大佑的私人感情一点关系也没有。
同样的,《恋曲2000》写的并不是当时正在与罗大佑交往的李烈。罗大佑说,歌曲没有女主角,那不过是一首探讨人与人之间“缘份”的歌曲。
《童年》最不值钱
在罗大佑的200多首作品中,《恋曲1990》最赚钱,从卡拉OK的版税、演唱会、电影到广告,这首歌估计至少赚了50万新元,反而是唱了近30年的《童年》最“不值钱”,因为那个年代版权保障不够,没有拿到什么版税。
他最早的作品之一《闪亮的日子》收获也不小,让父母看到他靠音乐也可以过得很好,收入不比医生少。
红的歌不少,被禁的歌也比别人多。当年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专辑中就有7首歌被本地电台所禁,可说创下一张专辑被禁歌曲的纪录。
像《现象七十二变》、《未来的主人翁》、《亚细亚的孤儿》等歌,皆因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遭禁,而民谣味重的《牧童》、《稻草人》和《小妹》当时也在禁歌的名单上。
从发表代表作《歌》开始,罗大佑就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但他不是从天而降的天才,很多作品都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才落笔,多半先有旋律,然后才选择合适的歌词,填词工作往往长达3年以上,可见他创作态度的认真。
罗大佑说,这点跟他多年习医,训练过程要求严谨和一丝不苟有关。
首首经典歌曲听个够
时隔12年,罗大佑再次来新加坡开唱。为了接地气与新加坡的音乐进行交流,TCR Accapella和新加坡报业控股合唱团将演唱罗大佑的经典好歌,并与他合唱,激发出精彩的音乐火花。
除此之外,这次演唱会也会有一位“本地音乐才子”当神秘嘉宾,引起很多歌迷在社交网站上纷纷猜测这位“音乐才子”是谁。虽然“音乐才子”不愿让消息走漏,但还是可以在这里给大家说一段背景故事:
蔡忆仁这次能够顺利请到罗大佑来狮城开唱,牵线的是本地音乐人叶良俊。
原来,叶良俊之前在台湾发片时的助理Vicky,现在负责处理罗大佑的工作安排。在Vicky的安排下,蔡忆仁终于飞过去台北跟罗大佑见了面。双方谈了3小时后,演唱会终于敲定。
重逢14:罗大佑“光阴的故事”演唱会
日期:5月7日
时间:晚上7时30分
地点:星宇艺术表演中心(The Star Theatre)
票价:$238、$218、$188、$158、$128、$98、$88、$78(不包括Sistic行政费)
购票热线:6348 5555
购票网站:www.sistic.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