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偶像
刘文正
谜一样来去!

销声匿迹并不简单,过程乏味冗长,险象环生且要求高。
销声匿迹需要大量金钱、精力、牺牲精神、严谨的思维、勇气和决心。你必须是个完美主义者,必须关注每个小细节,必须确保断掉任何的有迹可循,能够断绝六亲(再口风紧的亲人都有机会百密一疏功亏一篑)。
不过,销声匿迹也是容易的。只要你是真心诚意决心不让人找到,没有躲避不了的人间搜索。
那是癫狂的行为,却也可能换来无比自由作为回馈。
环顾远近,唯一做到这点的只有华语乐坛偶像始祖–刘文正。


被前经理人“赐死”又“翻生”
“刘文正”这3个字最近又灌爆网络搜寻机器登上热搜榜,占据无数新闻版面,累积娱乐圈内外许多艺人和粉丝不舍的莞尔叹息跟眼泪。
事缘,前台湾经理人夏玉顺在2月15日先跳出来“证实”刘文正去年11月12日病逝于美国,享寿70岁。然后又有自称刘文正亲近好友出来打脸噩耗,表示刘文正根本没死。随后媒体再次询问夏玉顺消息真实性,夏玉顺气得直喊“刘文正就是死了”,甚至喊话要请刘文正本尊出面辟谣,还说打脸的这位“(他)是个X的小混混”。
岂料,隔天(2月16日)刘文正高龄94岁、定居在美国的二姨李庚济透过好友张美琪表示,自己听到好友告知刘文正的死讯就马上与他本人联系,刘文正随后回电报平安,透露自己目前人在菲律宾,“一切都好⋯⋯”
过往刘文正曾多次被传死讯,但这次因为“动静较大”,令他有点不高兴,但他还是不会为此事作任何响应。
张美琪是在看到刘文正过世消息后传讯息给李庚济,稍后李庚济就回复消息“假的,新闻界不时就拿文正作文章,他已打电话给我报平安了”。而李庚济也授权张美琪向媒体表明“刘文正没死”。张美琪透露刘文正的母亲已去世,而李庚济与这个外甥感情相当好,多年来一直保持“经常通电话”的亲密关系。
这次轮到夏玉顺被打脸,他不得不改口,“确实心肌梗塞,但救回来了!”还说发表死讯是因为中国有人捧20亿邀他办巡演,他不愿复出,“他要我故意发他已经走了的消息,免得大家在那边打扰他要他复出。”
生死消息反反复复,一夜间全面翻盘,引起各界哗然。一代巨星陨落的大新闻竟然是一场乌龙闹剧,刘文正生死再度被搬演成一©i荒诞的罗生门大龙凤,难不成一切都是夏先生的“自导自演”?

刘家昌打造的“巨星偶像”
刘家昌打造《诺言》,开启华语歌坛“巨星偶像”始祖之路
刘文正出生商人家庭,是家中老四,环境优渥,他从小就很“洋派、自然、无拘无束”加上外形和身高,一上台就很有贵族公子的魅力。当时,台湾乐坛一批有识之士对英文歌主导乐坛的现状不满,发起“校园民歌运动”,刘文正便是其中的中流砥柱。当时年仅17岁的刘文正报名参加台视第4届歌星选拔,入围了决赛。一首邓丽君的《寻梦园》,让他获得第5名并与台视签约,成为基本歌手。
他当时并没一炮而红,之后他决定入伍服兵役,在这段期间认识了好友兼后来的经理人夏玉顺。刘文正淡出后,夏玉顺也成为刘文正与大众的唯一的沟通纽带。
通过夏玉顺,刘文正认识了刘家昌。刘家昌当时为琼瑶电影《月满西楼》创作了同名主题曲,以《往事只能回味》创下唱片销售纪录。他看好刘文正,将刘引荐给歌林唱片公司,为他创作了歌曲《诺言》。
1975年刘文正首张个人专辑《诺言》推出,他也一炮而红后,同年出演电影处女作《门里门外》,一样反响热烈。
刘文正是1970、80年代华语流行乐坛最具代表性的男歌手。他开创了独特唱腔,曲风多变,音乐成就斐然,代表作《三月里的小雨》、《诺言》、《兰花草》、《乡间的小路》、《闪亮的日子》、《外婆的澎湖湾》和《阿美阿美》等火遍全球华人区。
走红的刘文正经常登台表演,他的演唱风格很快就得到观众的喜爱。他曾经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唱歌,没有人教我,就只能唱得很夸张,没想到很多朋友觉得那是我的风格,其实是误打误撞。”
刘文正的歌曲流行于中港台、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具有广大的影响力,被誉为华语歌坛“偶像始祖”。当时很多歌手以翻唱刘文正的歌曲成名,在中国更形成“男学刘文正、女学邓丽君”的风潮。

被观众抛弃之前先挥别
其实,刘文正很早以前就流露退隐的意愿,间中更不时暗示自己不会眷恋娱乐圈的虚名,随时可以放下一切。
他在1979年就曾表示,希望自己能在2年内唱完所有的合约,然后到美国读书深造;1980年,他在采访中再一次表示希望能在3年内退隐;1983年,在连续获得3次“金钟奖”之后,他宣布从此放弃“金钟奖”的角逐;1984年,他再度明确表示要退出娱乐圈。他在的自传《小雨·飞鹰》中,用整整一章来表白自己的隐退之心;在《山鹰》MV中,他说:“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永远住下来⋯⋯”
刘文正曾问经纪人夏玉顺:“怎样才能成为永远的巨星?”得到的回答是:“只有在观众还没抛弃你之前,你先放弃观众,才有可能成为永远的巨星。”结果一语成谶,刘文正在当时已经在默默实践这一观点。
Text:钟雁龄(特约记者)
Photos:SPH Media+互联网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可翻阅《优1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