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普天同庆,欢庆我国独立50周年的重要一年,《1965》显得格外有意义,且肩负无法卸下的历史重担与国民期望。
结果,不知是2位导演的个人抱负太大,还是建国历史的包袱太重,彻底拖累了它……

记录历史
这是本地第一部以新加坡发展为背景,希望通过片中多位主角的人性角度出发,凸显在那个时代(新马分家至我国独立时期)的遭遇。

剧情讲述,身为警察局队长的“郑嘉正”(戚玉武饰)与妻子“梅”(佘雪玲饰)和女儿、弟弟“郑嘉成”(谢宏辉饰)以及母亲原本生活得安逸,但后来在一起华人与马来族的冲突中,他因被1名马来同胞母亲(Deanna Yusof饰)误以为他见死不救她的小儿子,而种下种族怨恨的因果。后来,她发现原来自己的大儿子“Adi”(Sezairi Sezali饰)是“郑嘉正”的手下,一心要儿子离开警局,但“Adi”却对妈妈的一面之词存有疑心,不愿随她回马来西亚的甘榜。不久之后,“郑嘉正”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宝贝女儿不见了,他开始怀疑这也许是误会自己的马来族群对他展开的报复!

与此同时,他的弟弟“郑嘉成”热血澎湃,在他人的怂恿下,认定马来同胞对华族同胞的敌意,但他的鲁莽与冲动也让一心喜欢他的咖啡店老板的女儿“周君”(白薇秀饰),开始重审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这一切的纷纷扰扰且发生在新马即将分家的政治与种族动荡中……

貌似电视纪录片


在有限的预算下(只有280万新元),为了节省费用,加上一直在重建与翻新的本地市容没有适合的景可供大规模拍摄,《1965》必须选在印尼峇淡岛拍摄。

在缺乏先进器材以及无止境的预算限制下,尽管导演们已经尽力复制那个年代的生活面貌与市景,但感觉上还是像在看电视剧的素质一样,缺乏大银幕上所需要的气势与气派。

再加上剧中的主要演员如戚玉武和白薇秀又是本地电视剧中常见的熟悉脸孔,小荧幕的“似曾相似”之感又油然而生……对此片而言,不见得有助于说服观众必须买票入场支持本地作品。

最后,一个花了5年来琢磨的剧本,最后却沦为感染力疲弱的剧情故事,戏剧魅力与张力根本无法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历史片相提并论(如2014年的《Selma》、2012年的《一九四二》、2009年的《唐山大地震》等)。而这些具备政治历史背景的海外作品,虽然有雄厚的制作费,但它们赚人热泪或牵引观众情绪的成功之处,都并非在这些演员名气或景物特效上,而仅仅是在简单勾勒出令人动容的人物关系与感情。

如果编剧和导演一路迷失在政治的大背景下,即使创造再多的人物发展,但每段关系都仅止于不到位或蜻蜓点水的感情酝酿,观众最后也只会无感于他们的遭遇与和解。

 

客串“大咖”

 撇开本片的主要弊病,对许多观众而言,或许若不刻意提起,大家会错过许多“大咖”在片中的客串演出。这些“大咖”包括贸工部政务部长张思乐、前游泳国手洪秉祥、本地名导梁志强、美发师颜天发(David Gan)、音乐人李伟菘和艺人兼武术高手翁清海。据悉,这些客串的名人主要是出现在片尾部分,张思乐会点燃鞭炮,翁青海在卖东西,洪秉祥目睹了李光耀(林继堂饰)在电视上宣布新加坡独立等等。

日前,云晖翔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特意感谢这些大咖特地抽空到印度尼西亚的峇淡岛(Batam)拍摄:“他们只来一天,都只是一个镜头,他们没有吃螺丝(N.G)……这些大咖也都义务帮忙没有拿酬劳。”

 

怀旧情谊

相信片中的不少六七十年代的景物,如汽水瓶和三角形牛奶,都会勾起建国一代不少对于当年的熟悉回忆。

绑手绑脚

在片中饰演我国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林继堂,无论一举手一投足,都成功抓住其人物的精髓。可惜,他在诠释新马分家时的激动落泪时,却因“眼中无泪却硬在擦泪”的重复拭泪动作(或许受真实电视访问片段的擦眼泪次数所影响),反而削弱了此幕的感染力。


《1965》(130分钟 PG13)
演员:戚玉武、白薇秀、佘雪玲、Deanna Yusof、林继堂、Sezairi Sezali、谢宏辉
导演/编剧:洪温汉、云晖翔
可看指数:★★☆

Text/陈通玲 Photo/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