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入侵马来亚期间,也就在1942年1月14日,英军为了延缓日军南下猛烈的攻势,不惜炸毁新柔长堤,连同附设在长提上的大水管也被炸断。

从新加坡位置望过去的长堤看起来有一点荒凉。摄于1963年5月22日。(图片:SPH Media)
长堤新山边的电动升降桥,桥升起后,可让船只通过。(图片取自《星洲日报二周年纪念刊》)

新柔长堤建于1923年,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英殖民地时期,商品如锡矿、橡胶、胡椒、甘蜜(Gambier)都是以渡轮经柔佛海峡转运到新加坡港口,再输送到世界给地。到了1911年,渡轮系统已不胜负荷,当时每艘渡轮每一次只能运载6辆货车,1911年渡轮运载的货车就有1万1500辆。到了1917年,情况更是严重,激增至5万4000辆。英殖民地政府最初研究后考虑到建桥,但由于退潮时水深变化大 — — 从14米到21米,建桥并不合适。马来联合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 FMS, 1895年-1946年)的公共工程主管W. 艾尔·肯尼(W. Eyre Kenny)这时建议在柔佛海峡上建造石堤,这个建议被采纳。
1917年,新柔长堤由英国的“库德、菲茨莫里思斯、威尔逊与米切尔“(Coode, Fitzmaurice, Wilson & Mitchell)工程顾问公司设计,建筑承包商是伦敦的“托珀姆、琼斯与雷尔顿”(Topham, Jones & Railton)有限公司。拟建的长堤长1.05公里,宽18.28米,还有铁路轨道和7.92米宽的道路,除此还包括一座允许小船通过的船闸通道、一座电动升降桥、水管和水闸,以管理海峡的水流。该项目的总成本估计为1700万叻币(通用货币是英联邦发行) ,其中马来联邦政府承担73%、柔佛政府承担19%,海峡殖民地政府承担8%。新柔长堤全用石砾(花岗石)150万立方米,取自武吉知马和乌敏岛。
长堤的奠基仪式在1920年4月举行,500吨花岗岩的瓦砾倒入海峡。海峡殖民地总督劳伦斯·基里玛爵士(Sir Laurence Guillemard)、柔佛苏丹伊布拉欣二世(Sultan of Johor, Ibrahim II)等参加仪式。
在1920年至1922年的经济萧条期间,公众对长堤项目及其成本的批评几乎导致马来联合邦和海峡殖民地政府停止建造长堤。虽然如此,项目后来还是继续建造。

1966年8月1日,新移民条例开始实施,移民厅联合警方和海关在新柔长堤,检查入境人士。(图片:SPH Media)

1923年6月柔佛海峡截流,堤道从9月17日开始对货物列车开放,虽然当时未完全建好。这时货运和客运渡轮服务也被终止。10月1日,长堤向公众开放使用,当天上午7时41分,第一列穿过长堤的旅客列车抵达新加坡登路站(Tank Road Station)。

盛大开幕典礼

1924年6月11日长堤正式完工,6月27日,长堤的正式开放仪式在新山举行,当时柔佛海峡大道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劳伦斯·基里玛爵士、柔佛苏丹伊布拉欣二世剪彩,鸣炮15响。马来亚各州苏丹、王子、各国领事等都来观礼。剪彩仪式之后,3架飞机在柔佛海峡的海面飞行表演。过后,除汽车队外,由火车载送来宾回返新加坡和吉隆坡。 一年后,柔佛长堤管理委员会成立,监督长堤的管理和维护。
1926年,长堤沿线的大水管完工。每天可以从蒲莱山(Gunung Pulai)集水区向新加坡珍珠山水库输送多达3800万升的水。

为阻日军炸毁长堤

在日本入侵马来亚期间,也就在1942年1月14日,英军为了延缓日军南下猛烈的攻势,不惜炸毁新柔长堤,连同附设在长提上的大水管也被炸断。新柔长堤原有的结构是一条回旋桥,每天在固定时间开启电钮,水闸及吊桥就会开启,让船只通过。可惜在英军撤回新加坡前,除了炸毁长堤堤面外,当时也一起被炸毁。然而日军在1942年2月15日占领新加坡后,很快就把新柔长堤及大水管修复。
在1948年至1960年的马来亚紧急状态期间,为越过新柔长堤的人士设立身份证检查系统。
1964年7月22日,在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后,作为宵禁的一部分,长堤在未经警察许可的情况下不对任何人开放。次日在非宵禁时间重新开放,7月26日恢复正常交通。

1974年12月22日,大家赶着回家准备过圣诞节,长堤出现车龙拥堵情况,大家索性下车走路越过长堤。(图片:SPH Media)
从奎因街总站(Queen Street Terminal)可乘坐新柔快车到新山。图片摄于2010年5月27日。(图片:SPH Media)
位于奎因街(Queen Street)170号巴士总站也有德士排队等着载客到新山。图片摄于1998年12月23日。(图片:SPH Media)

在1996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医生提出要兴建一座连接新加坡和柔佛的弯桥,以取代原有的当时已经有72年历史的新柔长堤,但新加坡不同意拆除长堤。

以高架大桥取代

就因为新加坡不同意,马哈迪竟然想出一个只拆马国部分,改建一道纯属马国的弯桥去衔接新加坡的长堤的构想。时隔多年,弯桥没有建成,但这二十多年来的纷纷扰扰让人忘不了。
新柔长堤是第一条连接马来西亚半岛和新加坡的陆路通道,后来在1998年建立启用新马第2通道(Second Link Bridge),虽然已经有两座桥,每逢周末,特别是公共假日,长堤拥堵的人潮和车辆,还是让人直呼桥不够用。
新柔长堤到底有多繁忙?根据移民与关卡局提供的资料,每天至少有40万人利用长堤和第2通道;到了学校假期和公共假期,每日通关人数可多达43万。他们大多数是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他们被有利的汇率所吸引而到一水之隔的新加坡打工。而根据移民与关卡局在过去的耶稣受难日的长周末(2023年4月6日至9日)统计,共有140万旅客通过兀兰和大士检查站离开新加坡。在交通拥堵期间,许多旅客也利用社交媒体发布关于通过检查站所需的漫长等待时间。

Text Glenn Low 刘汶錝

注:

原文刊登在第913期《优1周》,2023年6月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