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戎巴葛火车站在1931年竣工后投入服务,一直运营至2011年6月30日,足足服务了79年。

丹戎巴葛火车站内当年设有酒店客房服务,让长途跋涉的乘客有休息的地方。摄于1955年5月26日。
(图片:SPH Media)
丹戎巴葛火车站(Tanjong Pagar Railway Station)的4个雕像,代表当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引擎:农业、工业、商业及运输。 (图片:SPH Media)
丹戎巴葛火车站大厅有挑高的拱形天花板,以及6组峇迪蜡染风格的壁画。(图片:SPH Media)

丹戎巴葛火车站曾是马来联邦铁路(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s)最南端的终点站。海峡殖民地总督金文泰·史密斯 (Cecil Clementi Smith,1840–1916)在1931年宣布该火车站正式开放的当天,将其形容为“全世界交通计划的通行节点之一”(one of the nodal points in the whole world’s scheme of communications)。虽然这座庄严的火车站建筑已不再发挥其原有的功能,但它在过去见证了殖民时期贸易、工业和交通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密切关系和历史渊源。

参照赫尔辛基火车站

3位来自著名的双迈建筑设计公司(Swan & Maclaren)的建筑师负责火车站的设计方案,主要设计师是伯特必次(D.S. Petrovich) ,其他两位是阿特金·贝里(H. C. Atkin-Berry)和丹尼斯·桑特里(Denis Santry)。这3位都是当年主要的城市建设设计师,伯特必次的设计包括乌节路的马来亚汽车大厦(Malayan Motor Building)、莱佛士坊的凯利与沃尔什大厦(Kelly & Walsh Building , Kelly & Walsh是一家英文书局,中文名称是别发书局,是新加坡最早的书局,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出版与东南亚有关的书籍和明信片等,让新加坡成为当时东南亚的出版重镇之一。它属英资所有,除了有书局门面,同时是出版商和印刷商,它的总店设在上海,本地是分店,别发书局一直营业至1956年才退出本地书坛。它原位于百得利路 Battery Road 6号,90年代末迁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 32号)。而丹尼斯·桑特里在当年也设计了世界大战阵亡战士纪念碑(The Cenotaph)、甘榜格南苏丹回教堂(Sultan Mosque)和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Telok Aye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据知当时英殖民政府要火车站建得雄伟,并参照被誉为“欧洲最雄伟美丽的火车站”的芬兰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Helsinki Central Station),在马来联邦州政府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约翰·斯特兰昌(John Strachan)的监督下,丹戎巴葛火车站于1929年开工建设,在1931年竣工,而原本从登路(Tank Road)到武吉知马的火车道由于乘客流量下滑,在丹戎巴葛火车站投入服务的7年后拆除。

多年来高高挂在火车站外的旧时钟见证了岁月流转,见证了自身“进化”成为古迹。(图片:SPH Media)
丹戎巴葛火车站大厅的这组带有峇迪蜡染(batik)风格的壁画,由9000片染色橡胶瓦块拼凑而成,通过刻画人民辛勤劳作,反映出马来亚以往的主要经济命脉。(图片:SPH Media)
门柱上的灯。摄于2022年8月23日。(图片:SPH Media)

建筑风格和设计

丹戎巴葛火车站建筑本身就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工程壮举,它利用钢筋混凝土(当时的新技术)的优势,建造了一个72英尺高的巨型桶形拱顶,白天能自然通风和照明,为位于中央地区的抵达和出发大厅提供遮蔽。在这个粗糙的正方形平面的三面,分别是入口门廊、面向岌巴路(Keppel Road)的两层直角办公楼和950英尺长的有顶平台。该建筑可以说是遵循了装饰艺术的原则,采用了优雅的几何形式或模块作为设计原则。
火车站中央大厅周围设有候车室、带电报设施的邮局、餐厅、酒吧、美发厅、厕所和行李寄存处。入口附近的售票柜台和对面的书刊摊位都是用实心柚木建造的。地面原先铺设的是橡胶地砖。在拱形空间的天花板上,用4根缆绳悬挂着一个四面铜钟,就在两个类似设计的悬挂盒灯下方。
火车站的钢筋混凝土饰面为细碎的颗粒状石子混合水泥形成温和又粗砺的肌理的水刷石(Shanghai Plaster)。
面向停车场的入口门廊由3个拱门组成,拱门由4个塔架(Pylons)围成,其余两侧各有一个拱门。在塔柱(Crests)上端4个刻有 “F”、“M”、“S”和 “R”字母(F、M、S 和 R 代表 — — 马来亚联邦铁路公司 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s)的徽章下方,是4座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雕像,由佛罗伦萨拉乌尔·比加齐(Raoul Bigazzi)工作室的安杰洛·瓦内蒂(Angelo Vannetti)创作。每座雕像代表了马来亚殖民时期的经济支柱:农业、商业、运输和工业。大厅内延续并突出了这一主题,对面的垂直墙壁上贴有6幅壁画,分别描绘了橡胶开采、水稻种植、锡矿开采、椰子种植、航运活动和运输。最后2张照片还突出了火车站与丹戎巴葛港口之间的毗邻关系。
比较特别的是,火车站的屋顶铺盖了华人庙宇中常见的瓦当,瓦片两端装饰着“寿”字和佛教“卍”字,这些建筑素材在殖民地风格的建筑中实为少见。

火车站的屋顶铺盖了华人庙宇中常见的瓦当。摄于2022年8月23日。(图片:SPH Media)
火车站内附设“火车头酒店”。摄于1984年3月13日。(图片:SPH Media)

火车站设有酒店,是仅有的3家马来亚联邦铁路公司的酒店之一,其他两家分别位于吉隆坡(1910年)和怡保(1915年)。这些酒店为旅人继续旅程前在城市停留提供了便利,并为停靠在岌巴海港 (Keppel Harbour)的客轮或船只提供接送服务。在一张昔日的广告传单,得知酒店住宿单人房为$20-$26,而双人房为$32-$36。酒店老板是Lim Eng Peng,而经理是Lim Jit Chin。

2011年完成历史使命

1932年5月2日,海峡殖民地总督金文泰·史密斯为火车站正式揭幕。总工程师约翰·斯特兰昌在典礼致辞中指出,“丹绒巴葛火车总站的建筑特色比登路的棚屋更配得上新加坡这座城市”。
丹戎巴葛火车站一直运营到2011年6月30日,足足服务了79年。柔佛苏丹依布拉欣·伊斯迈(Sultan Ibrahim Ismail)将最后一列火车驶出车站。同一天,马来西亚政府将火车站所在的土地(根据1918年《铁路条例》,该土地属于马来西亚,当年马来亚联邦政府以413万6000新币买下新加坡火车道的所有土地与资产权)归还给新加坡,以换取市中心的其他地块。自2011年7月1日起,兀兰火车检查站成为马来亚铁道公司(KTM)火车的终点站。

Text / Glenn Low 刘汶錝

注:刊登在第936期《优1周》,2023年11月1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