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建筑如安珀大厦、尔卫民屋已经消失,但保留下来的还有柏友里屋、伊甸堂和德国人俱乐部(良木园酒店)等。

已经消失的安珀大厦(Amber Mansions),原地建多美歌地铁站。摄于1965年3月18日。(图片:SPH Media)
尔卫民屋(Irwell Bank House,建于1911年)。( 翻拍自犹太博物馆)

犹太人早年在本地建有很多很有特色的房屋,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约瑟夫·亚伦·伊莱雅(Joseph Aaron Elias,也被称Joe Elias,1881–1949)位于乌节路的购物商场 — — 安珀大厦(Amber Mansions),它的位置就在乌节路长老会教堂(Orchard Road Presbyterian Church)和国泰戏院(The Cathy)之间,约建于1920年,1984年拆除让位给多美歌地铁站(Dhoby Ghuat)。另就是位于格兰芝路(Grange Road)的尔卫民屋(Irwell Bank House,建于1911年)。

柏友里屋(Beaulieu House)。(翻拍自犹太人博物馆,摄影:Glenn Low)
柏友里屋(Beaulieu House)。摄于2021年7月13日。(图片:SPH Media)

柏友里屋

另一座至今仍保留相信很多人都到访过的就是约瑟夫·布鲁克·大卫(Joseph Brooke David)位于三巴旺海边的度假别墅柏友里屋(Beaulieu House),“Beaulieu”在法语是指美丽的地方,法国和英国好些小镇都以此为名。
这座建筑物建于1910年,从其优雅的装饰和灰泥细节可以看出,柏友里屋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屋顶上有一个突出的天井,天井上有华丽的铸铁栏杆。前廊也有类似的铸铁栏杆,前廊铺设了水磨石粘土地砖,可以捕捉和反射光线。主厅内部铺设了带有几何图案的陶土地砖。
约瑟夫·布鲁克·大卫当年在三巴旺拥有1730英亩的土地,这所别墅就建在这片土地上。1923 年,英殖民政府开始在三巴旺和实里达一带征用土地,用于发展海军基地,别墅和所在的土地以105,000元出售。
最早的时候,居住在这里的是负责监督三巴旺海军基地前期工作的土木工程总监 C. H. Cole 。后来,在1941–42年期间,英国东部舰队总司令杰弗里·莱顿中将爵士(Sir Geoffrey Layton)也曾住在这里。战后,英国远东舰队参谋长海军少将Rear-Admiral Francis Brian Price Brayne-Nicholls等高级海军军官也落户这里,他们会在柏友里屋前方的一个小码头向来访的船只致敬。
1971年英军撤离新加坡后,柏友里屋周围地区被重建为三巴旺公园,并于1979年开放。自1981年以来,柏友里屋一直是一家餐厅,它在2005年被列为受保留建筑物。

伊甸堂因其类似高级瓷器制造品牌Wedgwood的风格的外观而闻名。摄于2012年8月6日。(图片:SPH Media)
80年代的伊甸堂外貌。摄于1984年3月8日。(图片:SPH Media)
这是伊甸厅的其中一个大厅——The Garden Room,用来接待宾客。摄于2012年8月6日。(图片:SPH Media)

伊甸堂

另一栋保留完好的是伊齐基尔·萨利赫·马纳塞(Ezekiel Saleh Manasseh)拥有的位于那森路(Nassim Road)28号的伊甸堂(Eden Hall)。这座建筑物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并与英国正式建交以来,一直是历任英国驻新加坡最高专员的官邸。
建于1904年的伊甸堂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伊甸园主人是伊齐基尔,他从事旅馆、稻米和鸦片贸易。伊甸堂也是由双迈建筑设计公司(Swan & Maclaren)的建筑师毕威尔(R.A.J. Bidwell)设计,于1904年竣工,作为寄宿公寓出租。在1916年,伊齐基尔与妻子艾尔西·崔比·巴斯(Elsie Trilby Bath)以及她的两个孩子茉莉(Molly)和维维安(Vivian)搬进这里居住。
伊齐基尔在日本占领期间去世后,伊甸堂大厅由伊齐基尔的继子维维安·巴斯(Vivian Bath)继承。在日军占领期间,他们一家被迫搬出这座房子。战后,维维安重新获得庄园的所有权,并于1957年以象征性的价格卖给英国政府。
在伊甸堂建成之前,整个地方曾是一片广阔的肉豆蔻种植园,最初占地4英亩半。2001年英国政府出售土地后,目前的占地面积为 63,893 平方英尺。房屋的一些原始特征得以保留下来,其中包括交织在楼梯栏杆锻铁扶手上的Manasseh字母“M”。
伊甸堂因其类似高级瓷器制造品牌Wedgwood的风格的外观而闻名,白色石膏装饰的独特装饰点缀着这座灰色建筑,并因此获得了“婚礼蛋糕”和“韦奇伍德之屋 ”(Wedgwood House)等昵称。
如今刻有“愿联邦国旗在此永远飘扬”(May the Union flag fly here forever)字样的旗杆牌匾仍在,这是维维安在出售这座庄园时的要求和与买家达成的协议。它与正面阳台上的英国国徽一起,宣示着伊甸堂的英国属性和历史。

在50年代,良木园酒店的塔楼拆除,因为它 “没有任何用途”。酒店董事告诉《海峡时报》,取代塔楼的是一个环绕楼顶的低阳台,客人可以在露天休息。摄于1950年6月26日。(图片:SPH Media)
良木园酒店的游泳池。摄于1960年7月21日。(图片:SPH Media)
良木园酒店外观。摄于1985年4月11日。(图片:SPH Media)

德国人俱乐部

伊齐基尔·萨利赫·马纳塞也在1918年与另2个兄弟莫里斯(Morris)和埃利斯(Ellis)从公开拍卖市场买下原是德国人俱乐部(Teutonia Club)的建筑物。此建筑物为现今良木园酒店(Goodwood Park Hotel)的前身。
这座建筑物出自双迈建筑设计公司之手,设计参考莱茵河一带的城堡,反映德国式文化遗产风格,最大建筑特色是保留至今的塔楼。
犹太3兄弟重新将建筑物以英国著名赛马场“Goodwood”命名,用来承办婚礼、宴会和表演(包括世界著名芭蕾舞者安娜帕夫洛娃(Anna Pavlova)的《天鹅之死》)。1929年将多功能宴会厅改为酒店,奠定这座建筑物在未来作为酒店发展的基础。1947年,伊齐基尔的继子维维安·巴斯(Vivian Bath)买下3人股权成为单一拥有人,大兴土木发展酒店。这座建筑物一直被这个犹太家族所拥有,直到1963年,维维安才将它卖给由邱德拔担任董事经理的马来亚银行,邱氏家族后来成为酒店掌舵人,一直至今。

Text / Glenn Low 刘汶錝

注:刊登在第930期《优1周》,2023年9月30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