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犹太人在新加坡经商致富,拥有豪华别墅甚至大酒店。这一篇集中谈尼森·那森·艾迪士(Nissim Nassim Adis,1857–1927,又名那森Nassim)的“艾迪士庄园”(Adis Lodge)和“欧洲大酒店”(Grand Hotel de L’ Europe)。

在撰写新加坡犹太人的故事的时候,阅读不少资料,也发现本地有11条以犹太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其中爱蒂丝路(Adis Road,就在苏菲雅山Mount Sophia)和那森路(Nassim Road)就是以尼森·那森·艾迪士(Nissim Nassim Adis,1857–1927,又名那森Nassim)的名字命名。
艾迪士是巴格达犹太人,原籍加尔各答,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和理想,他在1876年19岁时决定涉足股票经纪业,但没有做出成绩,1888年移居香港,也没什么大作为,1893年他再移居新加坡。他在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功,是证券交易所 (Adis and Co.),同时拥有新加坡当时最高档次的“欧洲大酒店” (Grand Hotel de L’ Europe),酒店所在地就是前高等法院,也就是现在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艾迪士庄园”(Adis Lodge)。翻拍自犹太博物馆(Glenn Low)

致富以后,艾迪士在1907年在苏菲亚山兴建豪宅“艾迪士庄园”(Adis Lodge),庄园由Tomlinson and Lermit建筑事务所建造(也是建于1906年新加坡集邮馆的建筑师),耗资30万叻元,拥有8间卧室,每间卧室都设有更衣室和冷热水浴室(这在当时是件大事)。房子的底层还有一个“设备齐全”的台球室、宽敞的阳台和一个布置精美的用餐室,其中2间卧室就设置在这里。上层有6间卧室,还有一间早餐室和一间客厅。“艾迪士庄园”的存在前后仅有5年的时间,艾迪士在1912年将它卖给余东旋,余东旋在1915年又将它改建成余园 (Eu Villa)。艾迪士晚年回去印度退休,并在那里逝世,遗下妻子利亚·犹大(Leah Judah)及一女。

空中俯瞰余园。(图片提供:Koh Kim Chay)
看起来像皇宫的余园,在1973年以820万元出售。摄于1973年3月12日。(图片:SPH Media )
1950年3月31日,女士们在余园参加为圣安德鲁传教会亚麻协会(St . Andrew’s Mission Linen Guild)筹款的麻将活动。(图片提供:SPH Media)
“余园”的复活节庆祝活动,彩蛋芭蕾舞演员在“余园”留影。摄于1963年4月6日。(图片:SPH Media)

变身余园

余园主人余东旋是锡矿大王、树胶园园主,也是余仁生药行东主,他妻妾成群,有11位配偶,生有13个儿子,另有11个女儿。
余东旋的房产数不完,他在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建有至少12栋别墅,名称皆以“余园”开头。他在新加坡的余园据知为让母亲登上顶楼观景,还特地附设电梯。
从照片看余园,对有钱人的有钱程度无法想象,那简直是一座皇宫,当年的有钱人是真正的有钱人。印象中看过这所老别墅,从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远远望去,它就矗立在苏菲雅山头。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也难得看到余东旋孙子Alfred和余义仁Edmund Eu Yee Jen(父母为余东旋第11子余经辉Fred Eu Keng Fai和他的第2个媳妇董雯娟Madam Katherine Tang Woon Kiang所生)在余园的生活照,孤儿院的孩子在修女陪同下在余园欢度圣诞节的情况,以及名人在这里开派对的景象。
在新加坡所有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buildings),最奇特就是余园。这座由双迈建筑事务所(Swan & Maclaren)设计的建筑物,充满童话色彩。它位于苏菲雅山上,建筑为两层结构,平面不规则、不对称。主楼由红砖砌成,四角砌有白色护墙,与中央消防站大楼非常相似。唯一的例外是建筑的前廊部分,完全用白色石膏砌成。建筑的入口位于前廊,这是一个两层半圆形的纪念性建筑,由巨大的阶梯式离子柱支撑。门廊的下部有一个供车辆通行的门廊,上部则是一个通风的坐廊。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一个3层高的八角形塔楼,塔顶是一个棱形穹顶。塔楼的前两层是建筑的双层中庭,塔楼的第3层是位于穹顶正下方的起居室。房屋的其他部分都是从这个中央结构辐射出来。各个房间位于中庭的两侧。此外,建筑外部还设有额外的阳台。该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后部的两个圆形炮塔(Circular Turrets),仿佛是从童话城堡里走出来的。其中一个塔楼的顶部是一个圆锥形的斜屋顶,另一个塔楼的顶部是一个八角形的棱形斜屋顶。这两座塔楼与建筑主体结构中的卧室相连,里面有更衣室和浴室。两座塔楼之间有一条隐蔽的通道,通向建筑后面的两层附属建筑,其中有一个室内网球场。它甚至还包括一个容纳厨房和酒窖的地下室。建筑周围的地面上种植着热带棕榈树,并摆放着各种雕塑。这个奇幻的童话故事在建成时是当时最大的房屋之一。由于地处苏菲雅山的绝佳位置,这里可以将山下小镇和海港的美景尽收眼底。

余园在1973年通过竞标的方式以820万元的高价出售给Joiner Enterprises Private Limited,轰动一时。这座建筑物也已在1981年拆除。

“欧洲大酒店”(Grand Hotel de L’ Europe),远处可看到圣安德烈大教堂的尖塔。(图片提供:Koh Kim Chay)
“欧洲大酒店”(Grand Hotel de L’ Europe)。(图片提供:Koh Kim Chay)

欧洲大酒店

艾迪士同时拥有“欧洲大酒店”,酒店位于水仙门。水仙门这个名字现在鲜少采用,它是地名,指的是介于史丹福河与新加坡河之间的地段,禧街、谐街、已经消失的福南街和振南街,还有哥伦坡阁、哥里门街和圣格烈哥利坊都在它的范围内。
早年这是个热闹的地方,除了艾迪士的欧洲大酒店,这里还有伯斯大酒店(Hotel de La Paix )、范韦克酒店(Hotel Van Wijk )、亚达菲大酒店(Adelphi Hotel )和奥林奇旅馆(Oranjie Hotel )等。这些酒店带动周边的商业活动,洋服业、高级商店、百货业成了这里的特色。区内还有巴士终站、美食街和戏院。由于设备齐全,交通便利,水仙门便成了外国游客及本地人流连的场所,直到乌节路发展起来后,水仙门才逐渐失去它往日的魅力而黯然失色。
关于欧洲大酒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它的前身是禧街(Hill Street)的一家小酒店。后来,酒店搬到美芝路,并于1865年接管位于滨海公园(Esplanade)一带的埃斯佩兰斯酒店(Hotel de l’Esperance)。1869年酒店易主后,最终被艾迪士买下,并于1906年拆除重建。重建后的两层楼酒店重新命名为欧洲酒店,拥有100多间装修豪华的客房以及电灯、风扇和电梯等现代化设施。酒店随后于1911年被欧洲酒店公司(Europe Hotel Company)接管,并于1918年更名为欧洲大酒店。该酒店于1934年被拆除,用于建造服务公寓,现为旧最高法院大楼。

Text / Glenn Low 刘汶錝

注:刊登在第928期《优1周》,2023年9月1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