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犹太人网站资料,本地目前约住有2500名犹太人,其中25%是在这里土生土长,其余则因经商等各种缘由在这里生活。

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社会,包括住有犹太人、亚美尼亚人、锡克族等,我对犹太人的生活起居和传统文化虽然认识不多,但却有一股想去探索的热情。根据新加坡犹太人网站资料,本地目前约住有2500名犹太人,其中25%是在这里土生土长,其余则因经商等各种缘由在这里生活。
对于以色列这个国家,印象中我国在独立之时,以色列曾帮过我国建设国防力量,随后两国的合作才扩大到经济领域。

大卫·马绍尔(David Marshall,1908–1995)。摄于1975年8月12日。(图片:SPH Media)
马纳塞·麦雅(Manasseh Meyer,1843–1930)。(翻拍自犹太人博物馆)
雅各·巴拉斯(Jacob Ballas,1920–2000)。(翻拍自犹太人博物馆)
阿布拉罕·所罗门(Abraham Solomon,1798–1884)。(翻拍自犹太人博物馆)

著名的犹太人

从李国樑的部落格文章《坐落在四马路的神秘建筑》了解到新加坡的犹太人有两支,最早的是源自巴格达地区的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Jews)。这些商人来往于印度加尔各答与新加坡,有些决定在本地定居。随着苏伊士运河通航,一些在欧洲居住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 Jews)也移民到新加坡来。本地的犹太人从19世纪中叶的20人增加到二战前的800人。大约在1830年,第一批犹太商人住在新那阁街(Synagogue Street)附近接着迁移至新加坡奎因街和实利基街一带,再之后一些富裕的家庭就搬迁到了加东(Katong)和实乞那(Siglap)一带。
新加坡犹太人较为我熟悉的是大卫·马绍尔(David Marshall,1908–1995)、马纳塞·麦雅(Manasseh Meyer,1843–1930)和雅各巴拉斯(Jacob Ballas,1920–2000)和阿布拉罕·所罗门(Abraham Solomon,1798–1884)。
马绍尔是1955年至1956年新加坡从殖民统治过渡到自治政府期间的第一任首席部长。1978年起,他担任派驻法国、西班牙、瑞士和葡萄牙的新加坡大使。在连续当了15年的驻法大使后,他在1993年8月回国,并在一家律师馆担任顾问。在1995年去世。

马绍尔与周恩来。翻拍自犹太人博物馆。

关于马绍尔的事迹,有这么有趣的一段。1956年,马绍尔卸下首席部长职位后到中国访问,在会见当时的总理周恩来时,请他发公报呼吁新加坡华人成为新加坡公民。周恩来表示同意,所提出的唯一条件是新加坡必须允许华族公民在中国安葬,因为不允许这么做,违反了中国人的传统。
马绍尔听了立刻想起无法申请准证离开中国的犹太人。于是灵机一动,向周恩来表示这番话令他非常感动,因为犹太人恰恰也有同样的传统,数百年来都怀抱着回到以色列终老的渴望,于是当下恳求周恩来允许滞留在上海的500名苏联犹太人出国,不出一个月就得到中国同意。
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纳塞·麦雅,麦雅是新加坡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对新加坡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东海岸就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麦雅路(Meyer Road)。他同时热心公益事业,资助建立新加坡两所犹太教堂,也出任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国立大学前身之一)财务组委员,同时捐献15万元给莱佛士学院(当时其他主要捐款人还有华商领袖黄仲涵、陈思源 、余东旋,以及华人和欧洲人社群),设立基金会协助慈善机构,颁发奖学及助学金等。莱佛士学院在1928年6月21日开课,当时有学生43名。前莱佛士书院共有6座建筑于 2009 年被集体列为受保留建筑物。其中一栋是以马纳塞·麦雅名字命名,其他分别是黄仲涵大楼(Oei Tiong Ham Building)、余东旋大楼(Eu Tong Sen Building)、联邦大楼(Federal Building)、许春裕法律图书馆(C. J. Koh Law Library)和李嘉诚楼(Li Ka Shing Building,旧艺术大楼)。
雅各·巴拉斯则是慈善家,他最初担任保险经纪,后来在证券业闯出名堂。巴拉斯一生乐善好施,他把大笔遗产捐赠给公共与慈善机构,本地闻名的雅各·巴拉斯儿童花园(Jacob Ballas Children’s Garden)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另一是阿布拉罕·所罗门,相信他是本地最早的犹太移民之一,本地的罗门街(Solomon Stree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所罗门在巴格达出生,因为奥斯曼(Ottoman)帝制总督帕沙(Pasha)在巴格达施行苛政,犹太人受到逼害,因此逃亡到印度加尔各答。所罗门是在1836年来到新加坡,当时他才21岁,他在驳船码头创业,后来在1845年在新那阁街(Synagogue Street)的只可以容纳40人的店屋兴建犹太会堂。他后期在鸦片投机生意买卖失败,大部分财产付诸东流,郁郁而终,享年86岁,埋骨新加坡。

大卫·伊莱亚斯大厦(David Elias Building)。图片摄于2023年8月11日。(图片:Glenn Low)
大卫·伊莱亚斯大厦(David Elias Building)。图片摄于2023年8月11日。(图片:Glenn Low)
大卫·伊莱亚斯大厦(David Elias Building)。图片摄于2023年8月11日。(图片:Glenn Low)

大卫·伊莱亚斯大厦

犹太人虽然在新加坡占小数,但是在这里还是能够找到犹太人建筑物。
位于密驼路(260,Middle Rd)与实利基路或肃街(Short Street)交界处,建于1928年的大卫·伊莱亚斯大厦(David Elias Building)就是其中一座,它在1994年被规划为受保留建筑物。 位于巴西立的伊莱雅路(Elias Road),就是以这个家族的名字命名。
这座建筑物是由犹太商人大卫·伊莱亚斯(David Elias)委托新加坡首家建筑所双迈建筑设计公司(Swan & Maclaren)建造,其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特征,在建筑的其他元素中也有所体现。建筑正面和侧面支柱之间的拱门在底层形成了一条有顶的人行道。一个巨大的混凝土顶棚掩盖了建筑高低起伏的宽大屋顶。全高壁柱和平拱上的灰泥装饰等细节体现了业主对欧式建筑风格的偏爱。
以色列建国后将六角星放在以色列国旗上,作为以色列的象征。这栋大厦的建筑物顶端有犹太教著名象征 — — “六角星”(或大卫之星Star of David)的设计图样,六角星的来源有不同的传说,其中一个说法是六角星乃大卫王的盾牌。大卫王统治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联合王国,成为以色列王,因此六角星也成为犹太文化的标志。
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曾用作旅店,叫新新大旅社( Sun Sun Hotel),它从1941年一直营业至到1999 年,酒店内附设一家酒吧,可惜这类很有特色的小旅店也被时间淘汰了。现在在粉刷过的墙体上,仍隐约可看到浮现的商号。
这座建筑物后来出售,不再属犹太人拥有。日前到访时整栋建筑物已经翻新并等待出租。

文字资料:
1)《四马路的犹太教堂》,作者:李国樑,出自“从夜暮到黎明 From dusk to dawn”部落格。

Text / Glenn Low 刘汶錝

注:刊登在第927期《优1周》,2023年9月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