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红灯 / 红灯码头
对儿时乡居的我来说,“五丛树脚”和红灯码头两个地方太特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看到大海和大船,这份辽阔感让人雀跃。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太多次“五丛树脚”(也就是伊丽莎白道,不过“五丛树脚”据知是误传,当时这里的树不止5丛,有专家考究这是“梧桐树脚”的音误,当时种的是法国梧桐),以及红灯码头,很难不对这两个地方有印象。前者是情侣拍拖的圣地,后者则有水兵、吧女,甚至妓女,与灯红酒绿和夜夜笙歌挂钩。
对儿时乡居的我来说,这两个地方太特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看到大海和大船,这份辽阔感让人雀跃。
过去和现在
这些年来,红灯码头的变化很大。90年代入行当记者,去过几回,从表面上看,它不过是一个码头,没有什么稀奇。比较过往,记得建筑物两侧有商店、办公室和咖啡座,不完全是后期空荡的样子,翻查资料求证,确实有这些店面,不过都在1980年迁出。
码头后来归入在2010年开业的富丽敦海湾酒店(The Fullerton Bay Hotel)管理,变成餐饮处One on the Bund(外滩1号),它与富丽敦酒店(The Fullerton Hotel Singapore)、富丽敦船屋(The Fullerton Waterboat House)和海关大厦(Customs House)同属富丽敦天地(The Fullerton Heritage)的一部分,已开发成历史文化区。
以前常傻傻的Clifford Pier和Collyer Quay分不清,Clifford Pier就是红灯码头,而Collyer Quay(哥烈码头)则是指整个区域。哥烈码头地段面积达2.62公顷,由红灯码头和旧港海关大楼构成。

取代庄士敦码头
1933年,红灯码头建成,取代原本的庄士敦码头(Johnston’s Pier),因为后者已经不能满足港口日益增长的海上交通量。
红灯码头原名是克里福码头(Clifford Pier,也译为克利福码头),这个名字是以1927至1929年担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克里福(Hugh Clifford)的名字命名,不过这在当时有争议。
海峡殖民地(新加坡)协会(The Straits Settlements ‘Singapore’ Association)抗议将其命名为克里福码头,并认为新码头应继承其前身庄士敦码头的名称,理由是后者具有”可追溯到新加坡成立时的重要历史意义”。这两个码头其实并不在同一个 点上,但它们的位置很靠近。
至于码头后来为什么又叫红灯码头(Red Lamp Pier),那是因为之前在庄士敦码头长廊尾端上悬挂的红灯,作为码头标志也迁移到新的码头,因此华人继续把新码头俗称为红灯码头,马来人也同样有此称呼(Lampu Merah,红灯之意)。

设计有强烈个性
码头由海峡殖民地公用事业局首席设计师沃德(Frank Dorrington Ward) 设计,建筑师用大量的混凝土拱形桁架完成屋顶结构。不管是主入口那巨大的半圆拱、大堂内支撑着屋顶,一道又一道的半圆拱桁架,或海上3个立面重复又重复的抛物线拱,都赋予它强烈的个性。
这座建筑物基本上是以打钢桩入海床支撑建筑在海面,面向陆地的主立面和面向大海的其他3个立面完全不一样,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作为进出新加坡的海上旅客的主要登陆点和出发点,红灯码头热闹非凡,它接待贵宾、移民和日常通勤者。在早期的几十年里,作为移民的登陆点和处理移民的场所,海关和移民人员以及警察都驻扎在码头。
码头的设立,也带动周边的人潮,人来人往的“真者里”集市(Change Alley)就在对面,这里最多的店面或摊位就是货币兑换商,很多海员也带来世界各地的货品在这里售卖。

在早年,红灯码头是元旦海上运动会的举办场地,这是殖民地时期一个常年传统活动,在活动上,熟练的船工在一系列赛船中展示他们的航海技术。在比赛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水上工具,包括科莱(Koleh)、舢板、普雷胡(Prahu)、独木舟、小艇和游艇。当时大量的欧洲人和本地人会聚集在码头和海滨,观看比赛并参加狂欢节。
战时和战后
在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年),恐慌和动荡袭击了码头,因为载有护士、军官和平民(后者主要是外籍妇女和儿童,以及参与抗日运动的华人)的船只试图撤离本岛。
日本飞机袭击了撤离人员,而日本海军则在离新加坡更远的海道上埋伏,以摧毁那些设法离开港口的船只。
在战后的1949年,红灯码头花费1万美元进行翻新。它的外观焕然一新,在占领期间受损的地方也得到修复。以前悬挂在门廊上的时钟在战争期间被损坏,也被修复并移到码头内。
码头继续恢复它在太平盛世的功能,特别的是,每年农历9月,信徒们从码头出发,前往龟屿岛朝圣。大批游客也从这里乘船到南部岛屿钓鱼、潜水或野餐,进行一日游。

60年代以后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海上运动项目继续在码头举行,但这些活动最终减少。随着海上交通转移到新加坡西边的港口和航空运输的广泛使用,红灯码头不再像以往那么繁忙。
70年代,红灯码头经历重大变化。在1970年,码头得到12万新元进行整修、扩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运交通量。1972年,码头内建造商店空间、办公室和一个2层楼咖啡馆。1972年,连接码头的空调购物天桥商城也建成启用。1975年,新加坡港务局耗资280万新元建造包括甲板遮盖、大型船只停泊处和一个啤酒花园长廊。1978年,“红灯笼 ”旋转餐厅在真者里大厦瞭望塔(Change Alley Aerial Plaza)开业。该餐厅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团,到90年代,成为华人婚宴热门场所。

1980年,商店和办公室迁出红灯码头,因为它将成为一个船客中转站。码头随后进行了、翻修,以提供更多上船和下船空间。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红灯码头的卖淫活动日益猖獗,它被唤为”红灯港”,指码头是红灯区的一个讽刺性暗示。在那个时期,警方经常在那里进行突击检查,以杜绝非法活动。
也在90年代,市区重建局将滨海湾和河口周围地区重建为商业和娱乐中心的计划,大部分海上交通和水上运动,如龙舟赛,都已被清除。2004年,政府宣布红灯码头将被新的滨海南码头取代。2006年4月1日,最后一艘游船离开红灯码头。
Text Glenn Low
注:刊登在第909期《优1周》,2023年5月6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