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叫卖声·昔日竹脚巴刹
虽然旧的巴刹已经拆除,但新的竹脚巴刹依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走访的时候,也感慨像这样的湿巴刹已不多见。


在台湾宜兰认识的友人“少年阿公”Leo是菜市场专家,人在宜兰,他陪我们一群记者逛菜市场。这次他来新加坡,我准备招待他,问他想去哪里?竟然如我想的一样,要到菜市场考察。
他提议的几个地方,正巧也在我的计划中,但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带他去,选了竹脚巴刹(后来也去了芽笼士乃巴刹),因为可以顺道带他认识小印度。在充当导游之前,先做好功课,尽地主之谊。
建于1915年
当竹脚巴刹(Tekka Market)于1915年建成时,它最初被称为Kandang Kerbau Market(俗称KK巴刹),Kandang Kerbau指的是武吉知马路与实龙岗路交界的地方,意思是“水牛棚”,叫“水牛棚”是因为当年有很多印度人在这里经营乳制业与牲畜贸易,早期很多南来的印度移民会来这里找机会,这一带随后慢慢发展成新加坡的“小印度”。南印度人用泰米尔语称这个巴刹为Mattu Kampong Pasar,这是马来文的直译。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竹脚巴刹的位置不是当年巴刹的那个位置,旧巴刹所在位置在现有的巴刹对面,也就是The Verge商场所在地。


竹脚巴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还是英殖民地时代,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mmission)决定开发巴刹所在地区作为甘榜加卜(Kampong Kapor)市区改善计划的一部分,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的小印度商场,它于1913年建成。
一波三折建巴刹
巴刹是后来建成,为建巴刹必须向穆罕默德和印度教捐赠委员会(Mohammedan and Hindu Endowment Board)购买土地,费用为2万5000元美金,当时资金严重缺乏,在1913年安装钢铁结构后,工程暂停,直到市政府授予3万元美金才完成建设。1915年7月,巴刹完工,并在8月的第一个星期开业。设计巴刹的是市政工程师贝雅士(Robert Peirce),他设计的巴刹带有英殖民地建筑风格,有很多漂亮的拱门和华丽的栏雕,巴刹内空气流通,光线明亮,具备实用性。
在30年代,KK巴刹以”人民的市场”而闻名。它以其种类繁多的新鲜肉类、蔬菜和海鲜,以及在那里出售的零售商品而受到不同民族群体的欢迎。本地史学家李国樑在《市区古老的巴刹 / 不散的流光剪影》(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对这个地方有生动的描写: - -
旧竹脚巴刹可说是本地最多元化的菜市场,穿着阿妈衫裤、峇迪纱笼和传统纱丽的妇女在巴刹以马来话互相问候,跟摊贩鸡同鸭讲却各得所需。玩蛇人坐在骑楼下,摇头摆脑地吹奏笛子,竹箩里的眼镜蛇探出头来,晃着身子翩翩起舞。
广东人祖传”生鱼生鱼,生肉化瘀”,手术后喝生鱼野葛菜汤,伤口复原得快,而且不留疤痕。竹脚巴刹的生鱼养在”冲凉盆”里,滑溜溜的活蹦乱跳。摊贩先来一轮”挞生鱼”,将生鱼狠狠地摔在地上,再用粗木棍往头上敲几下才开膛剖腹。生鱼无助的眼神,闪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

在日本占领时期,KK巴刹成为森美兰州马口(Bahau)种植的水果和蔬菜的集散地,1944年8月,巴刹还成为新孵化的小鸡的集散地。
战时和战后的巴刹
战后,巴刹本应全面恢复。然而,政府缺乏资金,因为一切都必须同时重建和修复。1948年市政府为此拨出预算,原本用于麦士威路巴刹(Maxwell Road Market)围栏的资金也不得不被挪用以完成KK巴刹的工程。
战后日子煎熬。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巴刹的摊主们联合在一起组成竹脚巴刹经销商协会(Kandang Kerbau Market Dealers’ Association),也经常做善事,例如1952年,他们捐赠生活必需品给罗马天主教修女会(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协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
到60至70年代,巴刹周围地区已经被非法的街头小贩所淹没。巴刹里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所有的400个小贩。这时的巴刹已经容纳了300个小贩。1971年,作为快速解决方案,政府为巴刹外的所有小贩发放了为期4年的许可证,巴刹等于在无形中”扩展”。


到了1970年代中期,政府为拓宽附近道路,决定将KK巴刹拆除,并在马路对面建立一栋综合大厦(Kandang Kerbau Complex,现称为Tekka Centre - 竹脚中心)来取代巴刹,1979年8月开始动工,1981年初完工,摊主于1981年5月3日搬入,古色古香的旧巴刹也在1982年拆除。
全新的竹脚巴刹
竹脚中心为住宅兼购物综合体,有3座组屋,地面上有一个巴刹和小贩中心。新巴刹开业时,最初被称为巴弗罗路巴刹和熟食中心(Buffalo Road Market and Cook Food Centre)。然后在1981年11月,作为全国讲华语运动和新加坡”汉语拼音化”地名运动的一部分,它被重新命名为竹脚中心,但有反对声音认为无法将该区的文化遗产与新的华语名称联系起来。2000年,新的建筑群再被重新命名为竹脚中心。
巴刹内的许多摊主是第2或第3代小贩,他们的先辈在30至50年前就在旧巴刹开店营业。虽然旧的巴刹已经拆除,但新的竹脚巴刹依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走访的时候,也感慨像这样的湿巴刹已不多见。
Text Glenn Low 刘汶錝
注:刊登于第908期《优1周》,2023年4月2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