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美食,大概很多人不会到这里,即使来了,也不知道它原来的模样。

丹戎禺位于加冷河口与芽笼河口交界处,以前这里是小型造船厂和木炭业的集中地。居民多以小舢板穿梭河的两岸。(图片:SPH Media)
以前为船厂员工服务的小贩中心现在还在营业。(图片:SPH Media)

你或许不知道新加坡有这样一条叫惹兰百纳安克巴(Jalan Benaan Kapal)的街道。它所处的位置不至于偏僻,但不顺路,如果不是这里还有一个简陋的小贩中心,大概很多人都不会到这里来。
我对这个地方多少了解一些,80年代在工院修读海事工程,差一点就被派到这里的船厂实习。丹戎禺(Tanjong Rhu)这一带,过去有很多造船修船厂,惹兰百纳安克巴就在这里。

以前的船运货仓和车间(Workshop)现在是运动中心。(图片:SPH Media)

Jalan Benaan Kapal在马来文的意思是“造船之路” ,Kapal指的是“船”,而Benaan(Binaan)指的是“建造”,这个地方在过去被称为“船厂街”。
现在这个小贩中心就是当年船厂工友用餐的地方,而它隔邻5栋漆成鲜红色或橙色的建筑 — — The Cage或是The Red Quarter,现在是运动中心,在过去是船运货仓和车间(Workshop)。
小贩中心建于1968年,在这之前,工友都是向街边的流动小贩购买食物,后来鉴于卫生和食物安全问题,才加盖这座小贩中心。

从大船停泊的方式和位置就知道船厂的地方很狭窄。1980摄于1980年6月24日。(图片:SPH Media)

在60年代,我国政府大力打造和扩大造船、修船和与海事相关的工业。双溪芽笼或芽笼河(Sungei Geylang)因为河道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成为选择之一。当时在1937年启用的加冷机场已在1955年关闭,附近地区已被改造成一个休闲公园,为未来的重新发展预留。
1963年,沿着芽笼河的加冷公园的一部分被规划出来。在几年内,就有22家船厂和19家不同规模的工场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业务。
1967年,船舶维修和工程巨头大鹏工程(Eagle Engineering Co. Ltd)在惹兰百纳安克巴投资了一个新的干船坞和滑道(Slipway),由我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设计和建造,可容纳长度为200英尺(61米)、载重吨位为1000的船舶,并可在干燥条件下进行维修工作。新设施由当时的财政部长林金山揭幕,被誉为新加坡在船舶维修和海运业进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在干船坞和滑道上投资50万美元,并进一步投资100万美元购买新机器外,大鹏工程还在惹兰百纳安克巴建造了两座价值15万美元的建筑。这使300名工人能够全天候地进行船舶检查、保养和维修工作。在干式滑道(Dry Slipway)建成后的一个月,公司就迎来了第一批船舶检查和维修的客户,那是840载重吨(DWT,Deadweight Tonnage)的挪威油轮Slamet Tiga号和667载重吨的印尼货轮La Ponda号。
1973年,这里其中一个仓库发生严重爆炸事件,导致一人死亡,十几人受伤。该事件经过调查,确定是由一名铜匠带来的非法炸药造成的,排除了与工作有关的安全失误。

大鹏工程船厂的新设施由当时的财政部长林金山揭幕。图片摄于1967年5月18日。(图片:SPH Media)

在70年代初,惹兰百纳安克巴的修船公司被归入裕廊集团(JTC,Jurong Town Corporation)管理,裕廊集团于1968年从经济发展局(EDB,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分离出来,成为新加坡工业化的专门机构。
在70年代中期,船厂担心政府计划将丹戎禺与市区连接在一起,这将切断加冷盆地与海洋的联系,并将其变成一个存储库。为了不影响盆地、加冷河和芽笼河的海上交通,当局甚至不惜研究建造吊桥的可行性。
但这种不确定性足以让许多在这里的公司搁置其扩张计划,因为丹戎禺和市区之间的低位桥或连接线将阻止大型船舶进入加冷盆地。在传言之前,这里的几家船厂已经计划升级他们的码头,以适应高达2000载重吨的船舶。

1979年建造中的薛尓思桥(Benjamin Sheares Bridge),它耗资162 million建造。图片摄于1979年11月25日。(图片:SPH Media)

1981年,薛尓思桥(Benjamin Sheares Bridge)建成,它是东海岸公园大道(ECP,East Coast Parkway)的一部分,连接丹戎禺和市区。丹戎禺曾经的狭窄地带在70年代通过填海造地得到极大的扩展,从而使东海岸公园大道得以建设。在原加冷机场跑道的位置,建造了一个新的国家体育场,并于1973年完工,使加冷成为新加坡的一个主要体育场所,后来在2007年重新拆建成新的体育城(Singapore Sport Hub),在2014年开幕。

其实导致惹兰百纳安克巴的修船业衰落的,并不是这座桥,也不是附近的重建项目。
在70年代末期,政府开始一项大规模的清河运动,包括新加坡河、加冷盆地和芽笼河,蓬勃发展了20多年的丹戎禺的木炭和木柴贸易公司以及游船修理厂,最先受到影响,因为这些产业对芽笼河造成严重污染,不得不被逐步淘汰和拆除。
船厂的租约于1983年中到期,一些公司将业务迁至位于双溪裕廊(裕廊河)旁的本茱鲁巷(Penjuru Lane)新址。其他人则选择停止经营,关闭业务。到了80年代中期,惹兰百纳安克巴的船厂街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

Text Glenn Low 刘汶錝 

刊登于第904期《优1周》,2023年4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