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码头的纪念牌,述说着甘地与新加坡的一段历史渊源,也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伟大情操。

1948年3月27日,印度政府官员约翰·迪威(背向镜头白衣裤者)按照印度教习俗把甘地的骨灰撒入红灯码头一带海域。(图片:Nirvan Thivy Collection, courtesy of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疫情期间到处溜达,无意中走进位于跑马埔巷(Race Course Lane)3号的印度圣雄甘地纪念馆(Mahatma Gandhi Memorial)。
纪念馆建于1953年4月24日,在2011年重新装修再开放。纪念馆内2座石碑,一是1950年6月18日印度总理尼赫鲁(Pandit Jawaharlal Nehru)访问新加坡时为纪念馆奠定的基石,纪念馆在1953年竣工并在同年4月25日由时任英国驻东南亚事务专员的马尔科姆·麦克唐纳(Malcolm Macdonald)正式开幕。
纪念馆内还有很多关于甘地的书籍,以及剪报,并有与他为主题创作的纪念品,如雕塑、绘画等。据知我国的新加坡环球印度国际学校(Global In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也设有“圣雄甘地普世价值中心”(Mahatma Gandhi Centre for Universal Values, MGCUV)。

甘地纪念馆。摄于2019年12月19日。(图片:SPH Media )

纪念馆由民间发起筹办

对全世界的印度人来说,甘地是和平的有力象征,也是民族文化的骄傲,他为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最底层穷困民众的基本权利,一直努力通过政治途径在1947年争取独立。 至今,他开创的非暴力抗争理念仍然在世界各地流行。
不幸的是,在1948年甘地被一个印度教狂热分子暗杀,他反对甘地对其他宗教的人,特别是回教徒做出让步。此后,世界各地都建立纪念甘地的纪念馆,提醒回教徒、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他们都属于一个兄弟会。
甘地纪念馆建设的全部费用都由新加坡印度社群筹集,推动建造纪念馆的著名印度人有V·帕基里萨米(V Pakirisamy)、拉贾巴利·朱马霍(Rajabali Jumabhoy)和P·戈文达萨米·比莱(P.Govindasamy Pillai)。帕基里萨米是1939–1941年新加坡印度协会的主席,也是宗教间组织的创始成员。朱马霍是印度协会和新加坡印度商会的创始成员。比莱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也是印度教社区的重要成员。此外,许多印度工人阶级的成员和非印度人也为纪念馆的建设做出贡献。
印度人发展协会(SINDA)在1993年之前一直将该建筑作为其办公室,此后,该建筑陷入了废弃和失修状态。2008年,印度人发展协会再租下该建筑作为其办公室,并在接下来的2年内对其进行了修复。2010年4月30日甘地纪念馆成为受保护建筑物。
参观甘地纪念馆之后,我看了一些甘地在新加坡海葬的照片,从而再联想到他在富丽敦港湾酒店( The Fullerton Bay Hotel)的红灯码头建筑的纪念牌,纪念牌的设立是为了标记海葬的地点,从而让人缅怀伟人的伟大事迹。

甘地纪念馆内的甘地塑像。摄于2019年12月19日。(图片:SPH Media)

部分骨灰运来新加坡

印度圣雄甘地崇尚各个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没有宣称自己有特定的信仰,他曾宣称:“我是回教徒,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犹太人。”
甘地生前提倡独立与和平,对社会人民带来启发,然而却不幸的在1948年遇刺身亡,过后其遗体被火化,骨灰送到印度与国外几个地方,包括南非与新加坡。
为什么我国会获得甘地的部分骨灰?据1948年2月18日《海峡时报》报道,一名在新加坡任职的印度政府官员约翰·迪威(John Thivy)代表本地印度族社群向甘地的儿子德夫达斯·甘地(Devadas Gandhi)请求把他父亲的一部分骨灰送来新加坡。

1948年甘地的骨灰在维多利亚纪念堂摆放数日让民众瞻仰。(图片:SPH Media )

甘地当年骨灰来到本地举行海葬的过程庄严和隆重。1948年3月15日,甘地的骨灰由马来亚航空(Malayan Airways) 班机在晚上空运抵达加冷机场,迎接骨灰的仪式非常庄重,不同的宗教代表前往追悼祈福。
骨灰瓮后来在维多利亚纪念堂摆放数日让民众瞻仰,新加坡当时还是英殖民地,也刚经历日本的统治,甘地骨灰的到来,或许也唤起人们心中的觉醒,想要自己当家,当时涌去悼念的人潮络绎不绝,来自各大种族,各个社会阶层。《海峡时报》也报道当时的英国新加坡总督富兰克林·金森爵士(Franklin Gimson)“低着头站在骨灰瓮前”。甘地的骨灰接着到吉隆坡和槟城,3月27日再返回新加坡,按照印度教习俗在当天撒入红灯码头一带海域。
仪式当天,载着骨灰瓮的花车在众人的随行下,从印度政府官员约翰·迪威位于康乐通道(Connaught Drive)的办公室出发到红灯码头,“护送”仪式隆重且热闹,人龙足有3.2公里长,据知还有几百人租船出海见证骨灰撒入大海的仪式。
印度政府官员约翰·迪威从红灯码头乘坐小型的警用船只,向海中撒骨灰。他一开始撒骨灰,约20艘私人船只就“蜂拥而上”,乘客拿海水来喝,以示敬重。码头的岸边也格外热闹,来自各族群的数千人站在岸边低头表示敬意。新加坡当时还属英国殖民地,圣雄甘地提倡的独立运动相信也启发不少人。

位于富丽敦海湾酒店的甘地纪念牌。(图片:SPH Media )

70年后树立纪念牌

而纪念牌的设立,则一直要在70年之后,也就是2018年。
印度驻新加坡最高专员阿什拉夫(Jawed Ashraf)在2018年接受淡米尔报章《Tabla!》访问时说,当他得知甘地的骨灰曾送到新加坡撒入海里,觉得相当意外。他觉得应趁事件的70周年(也就是2018年)之际有个特别的纪念仪式,因为这也象征印度与新加坡的悠久关系。他于是联系富丽敦港湾酒店,对方也愿意配合设立纪念牌。
2018年6月2日,到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的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 )与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富丽敦海湾酒店为纪念牌揭幕。
这个纪念牌,述说着甘地与新加坡的一段历史渊源,也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伟大情操。这是甘地第一次到新加坡,也是最后一次,但我们永远记得他。

TEXT Glenn Low

资料来源:
1 《圣雄甘地骨灰部分撒本地 / 红灯码头设纪念牌》,《联合早报》,作者:胡洁梅,2018年6月2日。

注:原文刊登于第903期《优1周》,2023年3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