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般的地方 — — 比达达利墓园
这个墓园,放晴的日子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给人宁静致远的感觉。




这里现在都变成组屋区了,此刻组屋刚建好,再过不久就会搬进住户。30年前,报馆在仁定巷 (Genting Lane),每天都会在比达达利墓园(Bidadari Cemetery)的巴士车站换车,对这个墓园并不陌生。
后来在《波希米亚》时尚杂志工作,也曾拉队来到墓园大门拍摄时装照。有异于其他墓园给人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个墓园,或许比较洋式(指其中的基督教墓园),加上地方空旷,放晴的日子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给人宁静致远的感觉,墓园有不少雕塑(不少从外国运来,包括意大利),更增添它的艺术气氛。

天使的土地
比达达利在马来语中是“天使”的意思,它是梵语 Widyadari的衍生词,指的是印度神话中的天使。
在比达达利墓园开放之前,主要的基督教墓园位于武吉知马。建于1865年的武吉知马墓园容易发生水灾,1902年5月,一份提交给英殖民地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mmission)的联合报告强调了该墓园的糟糕状况,因此建议建造另一个新的墓园,殖民地政府向柔佛苏丹阿布巴卡(Sultan Abu Bakar)征用45公顷的地方作为基督教墓园用途,并顺应回教社群的要求另外征用了33公顷作为回教墓园。就这样,比达达利成为新加坡首个让信仰不同宗教的亡魂一起安息的墓地。
比达达利墓园的布局是由当时的市政工程师R.贝雅士(R.Peirce)设计,它分为新教和天主教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小教堂。小教堂设计师大卫·麦殷·克雷格(David McLeod Craik)是“天鹅和麦克拉伦”(Swan and Maclaren)建筑公司的主要建筑师之一,他设计的教堂以简单的砖块结构为特色。


各民族名人安葬于此
1907年12月30日,英国圣公会神职人员 — — 1881年至1909年担任纳闽(Labuan)和砂拉越的主教乔治·弗雷德里克·霍斯(George Frederick Hose)为墓园举行祝圣仪式,并于1908年1月1日正式开放。
比达达利墓园的第一个葬礼是在1907年12月15日为英国商人乔治·米德梅·达雷(George Mildmay Dare)举行。 随着比达达利墓园的开放,武吉知马墓园的葬礼在1909年后停止。
多年来,新加坡各民族的知名人士都被安葬在比达达利,包括一位英国水手 — — A. P.威廉(A. P. Williams),据说他是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小说《吉姆勋爵》(《Lord Jim》)的灵感来源,他于1916年被埋葬在这里。砂拉越州州长邓肯·斯图尔特(Duncan Stewart)在1949年上任后仅19天就在诗巫被一名马来青年杀害,也被埋葬在比达达利。 埋葬在此地的其他知名人士包括医生和社区领袖林文庆,摄政王阿尔弗雷德·约翰·比德韦尔(Regent Alfred John Bidwell),他是“天鹅和麦克拉伦”的著名建筑师,他设计了莱佛士酒店,以及1959年至1961年的人民行动党议员巴哈鲁丁·阿里夫(Baharuddin Ariff)。
从1907年到1941年,比达达利墓园基督教墓地被用来埋葬军人,包括在1915年的无政府主义者兵变中丧生的基督教士兵。1957年,埋葬在那里的基督教士兵被重新安葬在乌鲁班丹战争墓园,后来被转移到克兰芝阵亡战士公坟,这是新加坡所有战争死者的安息之地。
从旧图片得知,当年英国海外航空公司(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oration,BOAC)的“洛克希德L-749A星座”飞机(Lockheed L-749A Constellation)空难的罹难者也安葬于此。1954年3月13日,这架飞机在加冷机场降落时坠毁并起火,4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有33人死亡。

曾是柔佛苏丹别墅
在变成墓园之前,这里的一部分曾经是庄园,庄园里有一栋名叫比达达利的豪宅,住着柔佛苏丹阿布巴卡的家族。
豪宅最早由英国商人亨利·西门斯(Henry Minchin Simons)建于1855年至1861年之间。他在1865年回返英国养老前,把宅邸卖给邻居阿布巴卡,即后来的柔佛苏丹。据考证,阿布巴卡家族在1885年便搬离,宅邸后来租给了不同人,最后在1915年被拆除。
在李国梁的部落格“从夜暮到黎明”《阿卡夫桥与阿卡夫家族》一文,读到这里阿卡夫回教堂(Alkaff Upper Serangoon Mosque)附近有一个散发着东洋味的阿卡夫湖公园(Alkaff Lake Gardens),公园内有日本式桥梁、茶室和船屋等,堪称为新加坡第一座“日本花园”。还看过一张旧照片,1928年的柏林奥运会,东京选手在新加坡停留,还到阿卡夫湖公园这座日本式花园游玩,留下美照。这个湖泊在1964年被填平,成为实惠中学(Willow Sec School)校址,目前是四德女中(Cedar Sec School)校舍。据知建屋局、公园局和文物局正在联手,在比达达利新镇内恢复阿卡夫湖公园原貌。

让路给组屋
2001年至2006年期间,为了给新组屋区的开发和公共工程让路,比达达利墓园进行掘墓工程,挖掘约10万个基督教坟墓和回教坟墓。
比达达利公墓原址的重建工程引起新加坡人的关注,国家遗产委员会后来做了妥善的安排,承担了将公墓大门和大约20个墓碑迁移到翡珑山的比达达利纪念园的任务。墓碑被迁移到那里的包括前卫生和劳工部长艾哈迈德·宾·易卜拉欣(Ahmad bin Ibrahim)、林文庆和宋旺相(Song Ong Siang)等知名人士。
在坟墓挖掘工作结束组屋兴建之前,这里被用作公园。自然爱好者和附近的居民经常到那里锻炼或观察野生动物,据说有50多种鸟类被发现,包括候鸟和两种濒危物种。2012年,自然协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保护比达达利的部分草地,以便鸟类可以继续在那里居住或筑巢,当局为此在这个区域建有一条 “遗产步行道 “。
死人让地给活人,在土地有限的狮城无可避免。当新镇出现,希望我们还记得比达达利的这一段历史。
注:原文刊登在第898期《优1周》,2023年2月1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