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屋”室内布置,简单随意,大理石桌、摆放糕点玻璃橱柜、老旧天花板风扇、斑驳柚木柜台、剥落窗户和发出声响的老电冰箱,都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当时红屋还允许在室内抽烟,椅背设计还可以前后摇晃,闷热天气坐在吊扇下,非常舒服。

“红屋”外观,摄于2001年3月29日。

80年代去加东,当时还不是很迷建筑,所以基本上也不太去注意那里的房子,只要吃了一碗叻沙,又或到“真美珍咖啡及西菓店”或“嘉东面包厂”(Katong Bakery & Confectionery CO.,又称“红屋”The Red House)喝一杯咖啡吃一片牛油蛋糕或瑞士卷,就表示去过加东了。
对“红屋”的印象尤其深刻,因为整栋建筑物都漆上红漆,我们叫它“红屋”,海南人则叫它“红砖”。除它之外,位于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和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交界处也有一间类似漆上红色的咖啡屋。

郑万源( Tay Buan Guan)百货公司和超市,摄于1967年1月18日。

也记得面包店右边的“缺口”通向另一个著名的加东购物地标 — — 郑万源( Tay Buan Guan)百货公司和超市,现为娘惹精品店及博物馆Rumah Bebe。
郑万源百货公司和超市从50年代开始营业至2001年,曾有过辉煌时代,业务以中国百货为主,从杂货、书籍、鲜花到电器和各种家庭用品无一不有,除此还有珠宝店、美容院、药房等。它位于一栋由13间两层楼房组成的建筑物内,经常有土生华人、欧亚人和受过英语教育的华人光顾。
郑万源百货公司和超市的创始人Tay Leck Teck最初是在如切一带做小贩,后来攒够了钱才开店。
在六七十年代东方百货的创办带动了不少以经营中国货为主的百货公司崛起,郑万源之外,还有中华、友谊、人民及中侨等。

地面的花瓷砖很有特色。穿蓝色线条上衣的是陈占美。摄于2000年7月20日。
“红屋”室内布置,简单随意,大理石桌、摆放糕点玻璃橱柜等,都有一种古朴的味道。摄于2001年1月22日。

信任感和人情味

“红屋”室内布置,简单随意,大理石桌、摆放糕点玻璃橱柜、老旧天花板风扇、斑驳柚木柜台、剥落窗户和发出声响的老电冰箱,都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当时红屋还允许在室内抽烟,椅背设计还可以前后摇晃,闷热天气坐在吊扇下,非常舒服。
在“红屋”喝咖啡,拥有午后闲情,点叫糕点咖啡不急着付钱,等要离开时再到柜台付账,多了一份信任感和人情味。
“红屋”在五六十年代还是社交场所,红娘在这里为青年男女牵红线。刚认识的青年男女一起喝茶聊天,如果聊得开心满意,可以继而到附近的戏院看电影。在当年,“红屋”不只是一家面包店那么简单。
“红屋”在最辉煌的时期,一天能生产1200公斤的面包。而在早期,它也曾为新航提供过飞机上吃的面包。此外,它也是当年第一个推出西式三层结婚蛋糕的糕饼店。

陈占美在店面后方的清洗间干活。摄于2003年3月23日。
78年面包飘香。摄于2003年3月23日。
1980年6月18日陈占美在店内服务客人。

2003年结束营业

“红屋”位于东海岸路75号,创办于1925年,很可惜红屋营业至2003年3月23日,结束了78年的生意。接手父亲生意的第2代陈世芳当时说,面包厂所在的这排店屋的业主已决定不再更新租约,理由是:这里的建筑结构不安全,必须进行重建。
我过去光顾“红屋”的时候与陈先生打过照面,他在13岁那年就到面包厂工作,并在叔伯于1972年逝世后,接管加东面包厂的生意。
“红屋”原本为民宅,1925年代由一名犹太人开设名为Jim Baker的面包店,在他去世后,陈先生的父亲在1931年以500元的“咖啡钱”把面包店顶过来继续营业。
“红屋”与连接的5栋双层店屋都属于新加坡回教理事会(MUIS),它们是在1957年由莎丽花扎因(Sherrifa Zain Alsharoff Mohamed Alsagoff)捐赠给回教慈善基金(Wakaf Ilmu),租金所得最初用作子孙的教育费,在莎丽花扎因去世的21年后,租金则用来创办服务社区的义诊中心。
莎丽花扎因是本地阿拉伯望族阿萨卡夫(Alsagoff)的后裔。莎丽花扎因出生于富裕的阿沙卡夫(Alsagoff)家庭,她的父亲就是在甘榜格南设立了本地第一所男女混合回教学校(Alsagoff Arab School)的阿拉伯富商,外曾祖母花蒂玛( Hajjah Fatimah)则在美芝路创建了花蒂玛回教堂(Masjid Hajjah Fatimah)。阿沙卡夫家族一向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乐善好施的心意代代相传,堪称本地回教人士的典范。 
“红屋”现为一家名为Micro Bakery的店面,业者希望打造昔日面包店的复古情怀,但我认为一切都回不去了。

注:原文刊登在第893期《优1周》,2023年1月14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