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在寄望来年一切平安顺利之际,还是禁不住怀念旧年好。

1983年2月5日的牛车水传统年货市场。(图片:SPH Media)
50年代牛车水腊味年货市场。图片摄于1952年1月17日。(图片:SPH Media)
50年代牛车水登婆街(Temple Street)的春联摊位。摊主是Wong Tai Yam。图片摄于1979年1月17日。(图片:SPH Media)

现在过年的气氛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主要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以前只有在新年才买新衣新鞋、大鱼大肉,现在则是“天天都在过年”。
此外,以前的新年市集都集中在坡底的牛车水,现在各个市镇邻里中心没有什么买不到。因为客源分散,少了人挤人的热闹场面,再加上不能燃放鞭炮,年味感觉就淡了很多。

过新年,在寄望来年一切顺顺利利之际,还是禁不住怀念旧年好。
小的时候,当杂货店老板送来一打或两打的F&N“ 柑水”的时候,就知道年要来了。这时候,开始收到新年贺卡,也寄出贺卡给亲戚朋友,小孩子们的新衣新鞋也老早就准备妥当。大人们忙在后院制作新年糕点,最常见的是香喷喷的鸡蛋卷和有动物造型的小巧鸡蛋糕。

争插头一炷香。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在除夕夜鸡狗年交替的那一刻,拥到四马路的观音堂抢插第一炷香。图片摄于2006年1月29日。(图片:SPH Media)

送灶神

我也记得,乡居时家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送灶神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老人家说的”二四送神“),这一天灶神会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每一个家庭在过去一年来的各种善行恶举。为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送神的祭品少不了甜甜蜜蜜的年糕、汤圆和糖果,目的是为了用甜食“贿赂”灶神,让他尝了甜头之后说好话。而在送灶神的时候,最忌胡乱说话,要不然会遭大人一顿骂。
送了灶神,大扫除就开始了,除旧迎新,要把所有的晦气扫掉。大扫除之后,大门也会挂上红彩布。春联增添喜气,但以前乡居还不是十分普遍,一般最多就是在米桶贴上用毛笔字写上“常满”的红纸。
在新年除夕,我们家还会祭拜神灵和祖先,感谢他们一年来的保佑,并且祝愿来年顺利。除夕夜,一家人围着吃团圆饭,其乐融融。吃了团圆饭,很多人都会到庙宇上香祈求神明保佑,过去“抢头香”的热闹场面这几年因疫情“停演”,不知今年是否会重来?

50年代的农历新年,穿旗袍,放爆竹,过年的气氛浓郁。图片摄于1958年2月14日。(图片:SPH Media)
给家中长辈拜年。图片摄于1983年2月10日。(图片:SPH Media)

庆祝十五天

在旧时农业社会,农历新年从初一至十五是天天庆祝,现在大部分人初三就回到工作岗位,但过年的气氛并没有消减。
初一是一年之首,很多人会去给长辈拜年。初二则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我们福建人俗称“做人客”。初三一般不去拜年,故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够饱”的说法。民间有老鼠会在初三嫁女儿的说法,所以一般要早早熄灯睡觉,不打扰老鼠家族办喜事。初四是到天庭向玉帝奏报的众神回返人间的日子,一般也会祭拜迎接诸神,以求保佑合家平安。初五,一般福建商家认为是财神的生日,为讨个好预兆店铺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初七则是人日,本地有“捞鱼生”的习俗。为什么初七是人日?根据传说,那是因为老天爷(有人说是女娲)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在第7天创造了人,而之前所创造的生物排序是鸡、狗、猪、羊、牛、马,才到人。

福建人天公诞、农历正月初九拜天公。图片摄于2000年2月13日。(图片:SPH Media)

初九是天公诞,是福建人拜天公的大日子,福建人视这一天为新年里最重要的一天,故有“不拜天公,不算过年”的说法。祭拜天公一般在大年初八深夜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九凌晨,祭拜天公的神桌会围上绣有精美传统吉祥图案的桌围,祭品种类繁多,如牲醴(祭祀用的牲口和甜酒)、寿桃、寿面、红龟粿、红圆、水果、面线、鸡蛋、韭菜、发糕、香烛、天公金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甘蔗。祭拜甘蔗主要是为了答谢神明,传说在明朝年间,福建沿海地带日本倭寇为患,某年农历新年,倭寇又来掠夺民财,老百姓躲进甘蔗园避难。到了初八晚上,倭寇才离去。老百姓认为是天公保佑,于是就用甘蔗在初九祭拜。此外,祭拜时另一少不了的是黄纸剪成的吊钱,吊钱就吊挂在甘蔗上。过去拜天公是我老母亲的责任,她极其虔诚,祭拜时规定我们必须梳洗干净,心要虔诚,不准乱说话,这几年老母亲行动不便,祭拜天公的任务我参与比较多些,也更了解传统。十五则是元宵节,也是一系列新年庆祝活动来到尾声的高潮时刻,这一天我国多个地方会张灯结彩,举行如猜灯谜、花灯会、舞龙舞狮等活动。对福建人来说,“灯”与“丁”谐音,所以民间也会用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来祈求早日添丁。本地潮帮粤清海庙就在元宵节举办庙会,让要祈子的妇女到庙里借灯。本地一年一度的“妆艺大游行”也会选择在靠近元宵节的周末举行。

韭菜芭城隍庙信众排队拜太岁,先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在“疏文”上,进入太岁殿后,由道长为他们诵经,把“疏文”上奏给太岁。图片摄于2004年2月8日。(图片:SPH Media)

拜太岁

在新年期间,本地也流行“拜太岁”。太岁是掌管人间一年吉凶祸福的岁神。太岁一共有60个,每年轮流当值。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生肖和五行属性若是与当年当值的太岁相冲、或是相刑、相害、重叠,就被称为“冲太岁”或是“犯太岁”,会影响来年的运程,所以必须到庙里去拜拜,希望太岁开恩降福,化凶为吉,万事如意。没有犯太岁的人也可以拜太岁,祈求平安。年初拜了太岁,年底则还要到庙里去谢太岁。

资料来源:《阮这世人 — — 新加坡福建人习俗》

注:原文刊登在第894期《优1周》,2023年1月2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