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星
——情牵旧组屋
许景星(Koh Kim Chay)用相机记录旧组屋的面貌,当组屋被拆,这些映像变得尤其重要。在拍摄过的这么多已消失的组屋区当中,他最喜欢伊丽莎白公主园住宅区(Princess Elizabeth Park Estate)。

伊丽莎白公主园住宅区
许景星在1992年拍摄的这个组屋区,早已夷为平地。他说,这里被大自然围绕,有青葱的树林,也很宁静,他觉得这里最美。
的确,我曾在同事莫美颜的一篇文章《家在山脚铁路旁/伊丽莎白公主园去来》(1994年,《联合早报》)读到她对这个地方的描述:伊丽莎白公主园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组屋区。这里的组屋由矮到高,随山势递升而增高,整齐有致。每座组屋的周围都有一大片青草坡,树木扶疏,山径纵横其间,后有山。谁敢说,这不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山庄?
伊丽莎白公主园位于当时9–1/4英里(14公里)的武吉知马路上段。从武吉知马路上段进入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名为伊丽莎白公主园通道(Princess Elizabeth Estate Drive)的小路。今天,这条道路还存在,只是被称为伊丽莎白通道(Elizabeth Drive)。这个住宅区建在武吉甘柏(Bukit Gombak)的东南坡上。
这个住宅区是英国人为了纪念当年的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与菲利普亲王(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结婚于1948年建成,组屋楼层不高,多数为7层或3层,有些甚至只有一层楼。过去这里的街道都是以英国皇室成员名字命名,如之前提到的伊丽莎白通道 ,其他有:安妮公主山(Princess Anne Hill)、查理士太子坡(Prince Charles Rise)、菲立径(Philip Walk)、克拉伦斯径(Clarence Walk)等。

必麒麟街上段组屋
《新加坡消失的公共住屋》(Singapore’s Vanished Public Housing Estates)这本书中介绍的多个住宅区也勾起我的回忆,印象深刻的有面对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在2003年拆掉的3座9层楼高SIT时期建造的必麒麟街上段组屋(Upper Pickering Street,也叫单边老街),另有两栋办公大楼。这些建筑物建于1952/53年,在50年代,是本地最高的楼房,也因为如此,那些寻死的人会找到这里来自杀,这里因此也被称为“跳楼街”。当时为了阻止自杀,SIT在阳台和楼梯上设置了有刺铁丝网和路障。

史丹福住宅区
摄影师在1999年3月拍摄史丹福住宅区(Stamford Estate)。史丹福住宅区夹在肃街(Short Street)和布连拾街(Prinsep Street)之间,由SIT于1952年建造。虽然史丹福住宅区已不复存在,让位给拉萨尔学院(Lasalle College),但7座组屋中的4座被保留下来,现在是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宿舍的一部分。

梁宙住宅区
1999年5月摄影师为梁宙住宅区(Neo Tiew Estate)留影纪念。
这个地区是以林厝港的开发功臣梁宙(梁后宙)先生的名字命名。梁宙早期从中国南来,1914年他率领同乡到林厝港开芭拓荒,开辟公路披荆斩棘,造房屋。林厝港路(Lim Chu Kang Road)在1931年通车后,梁宙在林厝港开设杂货店“通和号”,慢慢的杂货店周围就形成“通和村”,他开设的另一杂货店“南和什货店”周围也结成村,称为“南和村”。
当时居住在林厝港一带的居民多是农夫、渔夫。村里后来的(Neo Tiew Road)、梁宙巷(Neo Tiew Lane)和梁宙弯(Neo Tiew Crescent),就是当时英殖民政府为褒扬梁宙开辟林厝港的功绩,以他的名字位这些街道命名。
我对这个地方感到亲切,是因为我曾在1993年采访梁宙晚辈至亲两三百人的怀旧大聚会的新闻,此片文章刊登于1993年7月23日《联合晚报》。当时我没有开车,跑到林厝港采访感觉山高水远的,记得当年是通过宝莲家政学院院长林宝莲的穿针引线和陪伴才完成采访工作。
摄影师许景星来到这里的时候,组屋区已用作军队的城市战训练(Urban Warfare Training)场地。回顾这个住宅区的历史,它建于1979年,整个区内只有3座4层楼高的组屋、一个游乐场、湿巴刹和熟食中心。在1998年它获选参与重建计划,2002年被政府腾空,大部分居民搬迁到裕廊西。居民搬走后组屋并没有拆除,一直空置下来,后来才转作军事训练场地。

欧南园
这是许景星在2000年1月拍摄的欧南园(Outram Park)照片,欧南园已在2003年被夷为平地,现在这块空地仍没有任何新的发展。欧南园这个名字早在1858年就出现,那是为了纪念詹姆斯·欧南中将(Lieutenant General James Outram, 1803–1863)在1857年印度兵变中的英勇表现。欧南路在1853年之前被称为广东民路(Cantonment Road),随后被称为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直到1858年才易名。
在欧南园组屋区之前,这里原本是欧南监狱(Outram Prison)。欧南监狱建于1847年(新加坡开埠28年后),它不是新加坡最早的监狱,但却是使用最久的监狱。这座监狱占了两座山:珍珠山与欧南山各一部分,所以,民间习惯称它为珍珠山监狱。据鲁白野的《狮城散记》所述,最早的监狱是在设俗称“山仔顶”(珠烈街)靠近新加坡河的地方,那是一所临时的监牢,说是监牢,关人不牢,遇到涨潮时,囚犯很容易从新加坡河逃跑。英国殖民政府于是决定在欧南山与珍珠山交界处建一所像样的、牢固的监牢。据说,最初欧南监狱占地只有一英亩(4047平方公尺),主要建筑是一座两层楼的房屋,这座楼房除办公之用外,剩下的地方用来关禁死囚,处决死囚也在同一间屋子里。
当时除欧南监狱,在勿拉士峇沙路也有一座监狱,用来关禁从印度押解来的囚犯。这座建于是英殖民地政府利用囚犯建成,说来也很讽刺。
后来随着人口激增,欧南监狱在不够用的情况下,在1879年进行了一次历来规模最大的扩建,所占的面积扩大到20多英亩(约9公顷),内有3座大监狱,可囚禁2000余名囚犯。
到50年代初,欧南监狱的“标准”牢房共有940间,大牢房14间,另有专门关禁死囚的房间。此外,还有专关女囚的“标准”牢房11间,大牢房4间,处决死囚的绞刑室仍设在这座监狱内。
欧南监狱还有一间设有94张病床的医院及图书阅览室,犯人在指定时间内可以到阅览室看书读报。里头的图书有不少是热心的公众人士捐献的。另外,每隔两三个星期,监狱的职员还给囚犯作“时事报告”,将本地及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念给囚犯们听,另外还印新闻简报给犯人阅读。
欧南监狱的附属设施还包括:关禁21岁以下、16岁以上青少年犯人的感化院,藤器制作工场等,整个监狱自成一个封闭的世界。
1963年欧南监狱在拆除之前,还关禁着约600名囚犯,他们可说是这座百年老监狱的最后“住客”。至此,欧南监狱作为新加坡最大监狱的地位就被建于1936年的樟宜监狱取代了。
由欧南监狱改建成的欧南园组屋区,可以说是中央商业区最早的混合住宅单位和商业店铺的综合体之一,它一共有12座16层高的楼房,全部有曲折廊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购物综合体,每座组屋的第一二层都有商店、办公室和餐厅,在小区的两端各有两个多层停车场。
它们在1968年和1970年之间完成,然后由当时的总理李光耀主持开幕仪式。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该建筑群被选入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SERS),居民们被搬迁到丹戎巴葛的广东民楼(Cantonment Towers)的新单位。这些大楼在2003年被拆除之前被涂上了彩虹的颜色,因此被称为彩虹楼。
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里有一家很受欢迎的日本餐馆——海鹏(Bimi Kaiho),我与朋友经常光顾,当年日本餐在本地还不是像现在这样普遍,这家餐馆的老板是娶了本地姑娘的日本人,夫妻俩合心把生意搞得非常成功,由于价钱好,食物美味,每天都高朋满座。除了日本餐,这里也有我经常光顾的阿华肉骨茶,其他“名店”有欧南园炒粿条、大成酒家、龙凤大饭店等。这里在高峰时期,曾经有400间店铺,如百货公司(大人公司,Chancellor Departmental Store)、工程公司、室内装修店、药材店和旅行社等都有。
参考资料:
1《新加坡使用最久的监牢 欧南监狱百年往事》,韩山元,4–1–1997,《联合早报》。
注:文章刊登于第881期《优1周》。(2022年10月2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