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脱垂
可以治疗与预防

骨盆底肌像吊网那样,能托起盆腔器官如子宫、膀胱和大肠。如果骨盆底肌无力,不能再托起那些器官,脱垂就发生,一个或多个器官会下滑,导致突起,甚至滑出阴道。
如果感觉阴道有压力或者不舒服,好像有东西要从那里掉出来,你可能出现某种盆腔器官脱垂。
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并不少见,年龄介于45至55岁的女士当中,有接近一半便患有这种毛病。不过,很多新加坡人都不晓得这是怎么回事,更不懂得怎样去预防。
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妇女泌尿及骨盆重造部门资深顾问医生韩孝泉副教授指出,根据医院前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在接受调查的孕妇当中,只有35%知道盆腔器官会脱垂,同样百分比的妇女已具有症状,却没看医生。
韩教授说:“社会需要推广这个认识,因为及早治疗意味着疗效更好。”
骨盆底肌无力
骨盆底肌是由组织和肌肉形成的、像吊网那样的一层结构,能托起盆腔器官如子宫、膀胱和大肠。如果骨盆底肌变得无力,不能再托起那些器官,脱垂就发生,一个或多个器官会下滑,导致突起,甚至滑出阴道。
韩教授解释,骨盆底肌有可能在怀孕期间、生产时或停经时变得衰弱或被拉伸,其他发病原因包括肥胖、长期咳嗽、哮喘、便秘、动过腹部手术、提重物等。
患盆腔器官脱垂症的妇女,还可能有背痛、性交困难或疼痛、便秘、排尿困难或阴道流血等不适。假使病人躺下来,症状会缓解,长时间站立,不适就会加剧。
盆腔器官脱垂不治疗,也会造成并发症。韩教授说:“如果是膀胱脱垂,就会导致导尿管阻塞,并演变成肾衰竭、肾生石,及经常发生尿道感染。”

治疗和预防
怎样治疗?医生会根据脱垂情况和其严重性,为病人治疗。医生可能在阴道里置入子宫托,以托住下垂的器官从而解除症状,不过,接受子宫托置入的病人,每4至6个月需复诊一次。
除了手术治疗,还有非手术治疗,其中一种是骨盆底肌锻炼。韩教授解释:“骨盆底肌锻炼虽然不能治愈病症,却有助重新锻炼和加强骨盆底肌,有利于减轻病情较轻的症状。最理想的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和产后,每天进行这种锻炼。”
要减轻骨盆底肌的压力,在提起重物时须保持正确姿势,并经常进行较不激烈运动如快步走、交叉训练和游泳。她们平时也应预防便秘。同样的,小便后身体应向前倾和向后仰,以助膀胱排尽尿液和预防压力。
器官脱垂种类
盆腔器官脱垂可分3种:最常见的是膀胱下垂和挤压阴道壁;其次是直肠挤向阴道壁;子宫则可能滑下阴道,有时还会滑出阴道露出在阴道口。假使子宫除去了,阴道的其他部分还是有可能脱垂出阴道口。

骨盆底肌锻炼
这种锻炼是坐着进行,如果器官已经脱垂出阴道口,患者则最好躺着进行锻炼。
紧缩:通过紧缩,便能提起骨盆底的肌肉和阴道。这个动作有点像同时忍住放屁和忍尿的感觉。须保持正常呼吸。
重复:每回作10次长的紧缩,接着10次短的紧缩;长紧缩是指紧缩动作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10秒钟。短紧缩是指一收一放,越快越好。
次数:一天3回。3个月后会见症状改善。

(本文取材自新保集团杜克-国大学术医学中心出版的Singapore Health)
受访专家
韩孝泉副教授
资深顾问医生
妇女泌尿及骨盆重造部门
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
知多一点点
盆腔器官脱垂症状与诊断
盆腔器官脱垂的轻症患者,一般无不适;重症患者可自觉阴道有块状物脱出,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还可伴有排便、排尿困难。暴露在外的宫颈或阴道壁长期与衣裤摩擦,可导致局部宫颈或阴道壁出现溃疡、出血等,继发感染后还会有脓性分泌物。
子宫脱出很少影响月经,甚至不影响受孕、妊娠及分娩。阴道前壁膨出者可有排尿障碍,如尿不尽感、尿潴留、尿失禁等,有时需将阴道前壁向上抬起方能排尿。阴道后壁膨出可伴有排便困难,有时需用手指推压膨出的阴道后壁方能排出粪便。
盆腔脏器脱垂常为多部位同时存在,如子宫脱垂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阴道黏膜增厚角化,宫颈肥大并延长。阴道前壁呈球形膨出,膨出膀胱柔软,阴道黏膜皱襞消失。阴道后壁膨出时,多伴有陈旧性会阴裂伤,肛门指诊时可触及向阴道内凸出的直肠。

诊断
根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盆腔器官脱垂疾患很容易得到确诊。检查时需嘱咐患者向下屏气或加腹压,以判断脱垂的严重程度,并予以分度,同时注意有无溃疡存在。此外,还需鉴别其他疾病的存在:
1 尿道肿瘤:
女性尿道肿瘤常合并有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血尿等,多存在尿线改变,查体可见肿物位于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阴道前壁可由于肿瘤生长略向后凸,阴道后壁及子宫颈位置正常,尿道镜及膀胱镜可明确肿物来源。
2 阴道壁肿瘤:
可发生于阴道不同位置,表现为局部凸起,肿瘤多为实性,不易推动,不易变形,除肿瘤所在部位外,其他部位阴道壁及宫颈位置正常。
3 子宫内翻:
指子宫底部向宫腔内陷入,甚至自宫颈翻出的病变,这是一种分娩期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发生在第3产程。
4 子宫黏膜下肌瘤:
主要是脱出于宫颈口外甚至阴道口的黏膜下肌瘤,容易和子宫脱垂混淆。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多有月经过多病史,肿物为实性、红色、质地韧,有蒂部与宫腔内相连,蒂部四周可触及宫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