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时可触到肌筋膜内有结节状物。
病因
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组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腰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出现疼痛。其他如经常一个姿势坐着、缺少相应的活动、久坐电脑前及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都是诱因。
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痹证”范畴。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搏结、血运滞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所致。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肾虚是发病关键:肾虚复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而致腰痛。
中药治疗
- 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治疗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
- 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疗清热除湿,舒筋止痛,四妙散加减。
- 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暗苔少,脉涩。治疗活血化淤,行气止痛。身痛逐淤汤加减。
- 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舌淡苔少,脉细弱。治疗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补肾壮筋汤加减。
针灸治疗:选穴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次髎、委中等,针刺加艾灸。
推拿治疗: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滚法、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
调护
- 防止潮湿,寒冷受凉: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切不可大汗淋漓马上用冷水冲凉或进入强冷气的房间。
- 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
- 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例如:不正确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势,长时间伏案阅读,书写和看电视、上网,在办公室长时间坐着的工作方式,不正确的搬运物品,长时间驾车,家居生活中工作台面的高度过低,琐碎的家务事以及运动损伤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防止过劳,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
- 保持正确劳动姿势,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大。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要久站久坐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维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一旦超过了20分钟肌肉就开始紧绷,无论是什么姿势维持太久都不好。
药膳
杜仲狗脊汤:杜仲20克,狗脊15克,黄精15克,鸡血藤30克,猪骶骨1具,久煎,调味饮汤吃肉。隔日1次,连服10次为一疗程,适合肝肾亏虚者。
文章提供:
赵和庆 医师
资深中医师
赵和庆中医诊所
电话: 6448 9080/6225 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