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又叫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

病因

中枢性
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外周性:
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

其他:
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精神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病变亦可引起呃逆。
中医认为打嗝由于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引起,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另外与情志不遂,体虚病后有关。

常见类型及治疗

胃中寒冷:
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治疗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以丁香散加减。

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治疗清胃泻热降逆止呃,以竹叶石膏汤加减。

气机郁滞: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疗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以五磨饮子加减。

脾胃阳虚: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㿠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温补脾胃止呃,以理中丸加减。

胃阴不足: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治疗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快速治疗方法:

1. 抬手敲头法:
吃饭太快或大口吞咽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抬举双手,一手在头顶轻敲,同时做几次深呼吸,尽量屏住气,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

2. 穴位按压:
在眉毛头部或内关穴,或耳朵的膈穴,按压至酸胀轻度疼痛1分钟左右,很多打嗝就停止了。

3. 喝水弯腰法:
将身体弯腰至90度时,大口喝下几口温水,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在弯腰时,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瞬间达到止嗝的目的。

4. 纸袋呼气法:
用一个小塑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的深呼吸。用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抑制打嗝。

5. 婴儿打嗝时:
可将婴儿抱起,用指尖在婴儿的嘴边或耳边轻轻瘙痒,一般至婴儿发出笑声,打嗝即可停止。
如果持续不停地连续打嗝,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细致的诊治。

食疗方:

1. 橘茹饮:
橘皮30克,竹茹30克,柿饼30克,生姜3克,白糖适量。以上诸品,加水煎熬2次,取汁250克,加入白糖即成。本方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尤宜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之呕吐、嗳气频繁、心烦易怒者服用。

2. 芦根竹茹汤:
芦根50克,竹茹30克。上两味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饮服。本方有清热和胃止吐之功效。适用于胃热呕哕、反胃、口渴、心烦等症。

3. 丁香柿蒂汤:
柿蒂10克,丁香3克,生姜5片。将三味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备用。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服。温中降逆,下气止呃。主治胃寒呃逆。

文章提供:


赵和庆 医师
资深中医师
赵和庆中医诊所
电话:6448 9080/6225 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