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浮肿
中医治疗及调护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每逢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时面目或肢体浮肿,经后自然消退者,称为“经行浮肿”。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3—5天即开始浮肿,经净后浮肿消退,以育龄妇女多见。
原因
现代研究认为经期浮肿可能与性激素周期性分泌失调有关,如雌孕激素的比值升高,由于脑垂体分泌较多的FSH,刺激卵巢内卵泡产生过多的雌激素,或由于维生素B缺乏,使雌激素在肝脏内的代谢受到影响,以致于体内雌激素积蓄过多,过多的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水钠潴留也可使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机体毛细血管液体漏出增多而导致水肿。
中医认为
脾肾阳虚—脾主运化,肾主温化,若湿邪困脾,劳倦伤脾,或先天不足,房劳、多产伤肾,致脾肾阳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不运,经行血气下注,气随血下,脾肾之气益虚,阳气不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溢于肌肤为水肿。
气滞血淤—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滞血淤,经前、经时冲任气血淤滞,气滞血行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则滞而为肿。
中医分型及治疗
- 脾肾阳虚:经行面浮肢肿,晨起头面肿甚,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 气滞血淤: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色黯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兰、茯苓皮。
针灸治疗
- 体针:取地机、合谷、三阴交、血海、水分穴,用泻法。每日一次或间日一次,适用于气血阻滞型经行水肿者。
- 耳针:取膀胱、肾上腺、子宫、肾皮质下等穴。每日选上穴3~5个,取毫针中度刺激,留针30分针,每日或隔日1次。
- 耳穴压迫法:取耳穴同上。每次选3-4穴,用王不留行籽在上述穴位贴压,每日按3-5分钟,每日行2-3次按穴。
- 灸法:取肾俞、气海、中极、三阴交等穴。每次取3穴,每穴用文条灸或熏5-7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肾虚患者。
调护
- 经行浮肿与体质虚弱(脾虚或肾虚)有关,还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平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和气血,预防本病的发生。
- 经行浮肿者平时饮食宜淡,少食腌制品或过分油腻的食物。
- 行经之前适当控制水分摄入量,以免引起或加重水肿。
- 睡眠不可太迟,枕头可适当抬高,如果下肢肿胀,可用垫枕适当抬高下肢。
- 对于经行水肿久治无效者,应进一步作全身的内科检查,明确水肿的病因,以确定治疗方案。
食疗方
- 西芹炒百合:把百合一瓣瓣掰下洗净,西芹切段。将百合和切了段的西芹一起放入油烧至七分热的锅中略炒,加点盐调味即可。
- 冬瓜薏米玉米须汤:薏米50克、玉米须20克、冬瓜皮50克,煮汤后捞出玉米须,然后喝汤吃薏米冬瓜。
文章提供:

赵和庆资深中医师
赵和庆中医诊所
电话:64489080/62252366

赵和庆资深中医师
赵和庆中医诊所
电话:64489080/6225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