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采综合疗法
能有效治疗中风
著名中医师林丽明解释,中风,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等病证范畴。
text: 邹文学 pix: istock
中医认为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油腻、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的严重病症。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按病性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中医如何治疗中风?
在养生保健中医诊所行医的林医师说,中风的发展可分为中风先兆期、中风卒中期、中风后遗症期。中医治疗中风多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药膳疗法等综合治疗。
她分析,中风先兆期以本虚标实为主;治疗以扶本祛邪为主,如有头晕目眩、头重脚轻、舌硬麻木、一侧肢体麻木、手指震颤、走路不稳、睡眠时口角流涎、记忆力突然减退等中风先兆表现者,一出现症状就应马上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中风发生率。
“中风卒中期,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应马上入院,合适病例、条件允许应进行溶栓或血肿清除术等西医治疗,或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她补充说,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如水蛭、三七、土鳖虫、毛冬青、丹参、益母草等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脑功能的恢复。中风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越早治疗,疗效越好。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理疗等综合治疗。
林医师强调,中风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极大,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才能更具针对性。
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多发于中老年,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约有四分之三存活的中风病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为新加坡死亡原因的前四大疾病。
林丽明医师说,中医预防中风主要以中医体质学说的预防机制为主,多采用综合治疗以纠正、改善体质的偏性,提高机体代偿机制,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
预防措施从三方面着手:
01
通过中医的诊断对体质的评定,锁定及教育高危体质类型人群,阻止致病因素,达到预防中风发生。
体质是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受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和气化代谢的强弱,大体可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阳热质等八种基本类型。
中风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是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尤其以痰湿质和瘀血质最为常见。痰湿体质的预防措施,多用半夏、制南星、番泻叶和茯苓等药物,可以有效预防中风;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避免情志、贪凉饮冷等损伤脾阳,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之品,多食用冬瓜、赤小豆、花生、蚕豆、白萝卜等具有健脾、宣肺、益肾、清利化湿作用的食物。
瘀血体质则多用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川芎等药物,可以有效预防中风;注重保护心脾,培养和保持乐观豁达情志状态,多锻炼,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饮食上多吃山楂、木耳、木瓜、香菇等具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
气虚体质则多用甘温补气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进行预防;饮食上忌冷;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于劳累,注意休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多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不要食用一些容易耗气的食物,如空心菜、绿豆等。
阴虚体质则多用滋阴清热、滋补肝肾之中药,如麦冬、地黄、旱莲草、女贞子等进行预防;加强精神调护、劳逸适度、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宜多食水果、忌辛辣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中风先兆的防治和防止中风的复发
02
在中风前期作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找出中风发生的原因,通过中药、针灸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达到对中风先兆的防治和防止中风的复发。预防措施如下:
> 积极治疗和预防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 积极纠正中风相关危险因子,如控制饮食、减肥降脂、戒烟酒、慎起居、适劳逸等;
> 长期服用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如苡仁、决明子、枸杞、天麻、钩藤、菊花、山楂、葛根等,以降血压和降血脂;
> 加强情志调护,避免暴怒等剧烈情志刺激;
> 对于40岁以上、有中风先兆表现者,当配以内服中药、针灸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防止中风发生。
03
针对中风患者及痊愈后的病人在体质上的特殊性,采取积极有效的体质调理,防止病情反复及罹患新病,并提高中风患者生命质量及健康水平。预防措施如下:
> 中风患者恢复期的体质主要为瘀血型、痰湿型和气虚型。血瘀体质的预防措施主要给予活血化瘀的中药;痰湿体质者给予化痰燥湿的中药;气虚体质者给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等。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等理疗。
>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标准范围,患病后应及时、积极配合接受治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种方法综合应用,避免悲观、烦躁、失望等不良的情绪,要以主动、积极、乐观、顽强的精神与中风作斗争。
> 严格戒烟酒,限制动物脂肪、蛋黄和含糖食物的摄入。
> 饮食要“三高、五低、七分饱”。“三高”即食物要“高新鲜度、高纤维素、高蛋白质”;“五低”即“低糖分、低盐分、低脂肪、低胆固醇、低刺激性”。饮食应适量,以七分饱为宜。
食疗方
1. 珍珠母粥
- 珍珠母50克,生牡蛎50克,白米100克。
- 将珍珠母与生牡蛎各煮水500毫升去渣,用白米煮粥食,每日2次。
- 适用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头痛眩晕、肝阳暴亢者。虚寒的患者不宜服用。
2. 桃仁决明蜜茶
- 桃仁10克(打碎),草决明12克,白蜜适量。
- 将桃仁、草决明水煎服加白蜜适量即成。一剂分两次冲服。每日1剂,可服5至7剂。
- 有活血清肝、益肾降压之功用,适用于脑血栓形成有热象者。
林丽明医师
养生保健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