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刚在上个月以应对糖尿病锁定为今年“世界卫生日”的重点,全球各国随之纷纷探讨糖尿病在自己国家的情况,我国卫生部也不例外,正式向糖尿病“宣战”。
作战要有策略,靠智慧,而且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兵将须不断创新,寻找最有效对付敌人的方法。
以往报道和探讨糖尿病管理和治疗不外是服用降血糖的药物,注意饮食,多运动避免肥胖等等。
本期《保健热点》尝试从中医的角度看糖尿病,呈现中医对该疾病的观点,了解这门古老医学“辨证论治”的智慧,发掘新策略。

中医 改善糖尿病症状为目标
现代医学以血糖的浓度来决定病人是否有糖尿病,空腹8小时的正常血糖指数应该维持在6.1以下;餐后2小时则为7.8以下,超出这个范围即等于患有糖尿病。
按照这个方法,人们唯有通过验血才会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而不少病人往往是在做了体检或是生病看医生,才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其实,血糖浓度偏高的人一般会容易感觉疲劳,口渴饥饿,想喝水进食,尿多,身体消瘦、体力和体重的下降。
然而,由于这些表现都不是什么棘手的问题,因此一般人可能会以为是自己压力大或是最近睡不好,不会联想到是糖尿病的症状,不当一回事。
金河中医针灸诊所中医师谭国才认为,以血糖浓度来定义糖尿病的意义不大,医疗人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糖尿病症状上。
他受访时解释说:“因为病人往往会先感受到这些症状,之后验了血才发现原来是血糖偏高作祟,所以一有症状就应该马上就医。”
“况且,每个人的身体都不同,中医视每名病人为个体,所以不能采纳这种‘一刀切’的方法,用一个指数范围划一所谓的正常血糖浓度。”
谭医师因此认为,治疗病人应该以改善其症状为目标,而不是将血糖浓度降低到某个所谓的正常范围。
他说:“只要(治疗后)感觉精神比较好,不再一直想喝水吃东西,那已经是理想的效果了,即使空腹8小时的血糖超过6.1,甚至徘徊在7也无所谓,因为这可能表示该病人的身体天生就比较缺糖。”
“中医更认为血糖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基本物质,只要五脏六腑正常运作,经络通畅,血糖就不会偏高;即使偏高,但身体操作正常,没有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都不应用西药来压抑血糖,以免过分压低血糖,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副作用。”

中医治疗 西医检查
谭医师指出,中医主要是用中草药和施针帮助病人缓解糖尿病症状,传统中医师也会推荐一些古老的民间食疗法,例如十谷米和苦瓜,饮用羊角豆水等等。
他说:“糖尿病的症状是能够单靠中医和日常饮食调理治疗的,病人可以从中西医当中选一。”


他引述一名患者的故事说:“一名65岁的曾姓男士的空腹指数约7左右,他热衷于中医中药,养生食疗,民间处方等,过去5年单纯靠中药和食疗医治,他食用羊角豆约三个月之后,指数降至5.6就停止食用一个时期,后来发觉指数回升,再次食用至今,他发现不能停止食用羊角豆,长期食用才能保持糖尿病不会复发。”
南大中医师申荆华说,中医的治疗讲究整体及辩证,主要是治本,也需配合随症状的轻重加减用药。
想要有效管理糖尿病症状,申医师主张中西医结合,即中医治疗,西医验血检查,以印证中药所带来的效果。

停服西药或使血糖飙升
然而,在现代西医学高度普及化的世界里,想放弃西医,完全靠中药治病,病人难免会三思。
新加坡中央医院内分泌学顾问医生陈淑玲说,不管是西药或中药都有潜在的副作用,病人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和其功效,并且不断跟进病情的进展。
陈医生指出:“传统中药品目前未受我国卫生科学局的上市前审批,或进口、生产和销售许可⋯⋯中药在推出市面前都未经过向西药那样严谨和全面的评估。”
不过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开始积极钻研中医疗法,以西方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原则,为中药成分作试验,希望引用中医疗法,有朝一日将它并入标准疗法程序当中。
陈医生指出,目前有几项小型实验发现,韩国人参和苦瓜丁草药疗法对降低血糖有帮助。
然而,陈医生同时提醒说:“擅自停服西药,完全转靠传统中药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如显著的高血糖水平。”

避免肥胖预防糖尿病
虽然治疗原理有别,但是中西两医还是在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方面持有几个共同的想法和原则,包括必须从饮食控制和维持活跃的生活方面着手,避免肥胖。
饮食的控制包括注意摄入的糖分和淀粉,因为过度食入含糖和高淀粉食品容易使血糖升高,不管吃什么药都难以及时将血糖调节至不会引发糖尿病症状的水平。
中医进一步建议,面对糖尿病症状的人应该忌食生冷寒凉的食物,特别是温度冰冷的汽水。


再来,保持活跃生活能够预防患糖尿病。陈淑玲医生指出,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组织发现,只要减去4至6%的体重就能在未来4年将患糖尿病的概率降低58%。
陈医生说:“医药营养治疗结合体力活动的作息调整所带来的好处,超越了吃药防糖尿病的方法。”
谭医师说,运动能够提升五脏六腑的机能,进而消耗掉多余的糖分。此外,保持身心愉快,睡眠要充足可以加强身体的运化与气化的功能,使自愈能力得以增强。

受访专家:
谭国才中医师
金河中医针灸诊所

申荆华中医师
南大中医

陈淑玲
内分泌学顾问医生
新加坡中央医院

text: 潘勇全 photo: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