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肿胀或增厚等障碍。
临床可见:
1.慢性单纯性鼻炎
>鼻塞:其特点为:①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②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
>多涕:多为半透明的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后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患者由于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及上唇,可出现鼻前庭炎及湿疹。
>由于鼻塞,可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
2.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如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
>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
>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慢性鼻炎通常要与以下疾病区别:
- 鼻鼽(相当于过敏性鼻炎):以突起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量多如水为特征,而不是以鼻塞为主症。
- 鼻槁(藁)(相当于萎缩性鼻炎):自觉鼻内干燥为主要表现,涕少痂多或夹血丝,鼻甲萎缩,鼻腔空阔,鼻气腥臭。
- 鼻渊(相当于鼻窦炎):以鼻流浊涕量多,头晕胀闷,鼻道有脓涕为主要表现,鼻窦CX线片、CT扫描可示患窦密度增高、粘膜肿胀。
中医分型及口服中药:
- 外感风寒: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肌膜肿胀色淡,鼻腔有水样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辛温通窍。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辛夷、羌活、防风、藁本、川芎、白芷、细辛、升麻、本通、甘草。
- 外感风热:鼻息气热,鼻塞,流浊涕。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桑菊饮合苍耳子散加减:菊花、桔梗、连翘、杏仁、薄荷、桑叶、苍耳子、白芷、黄芩、甘草。
- 肺脾气虚,邪滞鼻窍: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涕粘稀,鼻内肌膜肿胀色淡。肺气虚者,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治法:温肺益气,祛风通窍。温肺止流丹: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细辛、白芷、苍耳子、鱼脑石、桔梗、诃子。脾气虚者见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稍厚。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通窍。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茯苓、白术、淮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石菖蒲、苍耳子、陈皮。
- 邪毒久留,气滞血瘀: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鼻音重浊或兼有耳鸣重听,鼻内肌膜肿胀,硬实,下鼻甲呈桑堪样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 当归芍药汤加味: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辛夷花、白菊花、薄荷、黄芩、茯苓、泽泻、白术、甘草。
外用中药:
- 滴鼻:①辛夷花滴鼻液:辛夷花100g,水煎一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日3次,每次1~2滴。②复方鹅芩滴鼻液:鹅不食草90g,黄芩90g,金银花90g,辛夷90g,白芷90g,川芎60g,细辛45g,甘油300ml,配制成1000ml液体,瓶装滴鼻
- 碧云散吹鼻: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夷花、青黛共研细未。每日3~4次。
针灸治疗:
选穴:迎香、印堂、风池、合谷等可针刺,也可穴位按摩。
笔者选用“下关穴”透刺“鼻炎穴”常常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文章提供:
赵和庆副教授
赵和庆中医诊所
电话:64489080/6225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