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每年有3000多宗医院外心脏骤停病例,这个数字估计还会上升。原因是我国人口迅速老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对健康造成的负担还在上升,使更多病人容易因为突发性心脏病而死亡。要提高这些患者的生存率,每一分钟都很关键。假使能立即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CPR)或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便会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50%。

新加坡有更多心脏骤停的病例,不过,在新加坡保健集团与其他医疗机构的齐心协力下,生存率已从2%提高到25%。
新加坡每年有3000多宗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病例。新加坡中央医院急症科高级顾问医生王英福教授说,称为“医院外心脏骤停”病例的数字,估计还会上升。王教授目前也是泛亚洲心肺复苏效果研究网络的主席。这个网络进行患者入院前紧急护理的研究,鼓励业界合作,改善病人入院前的紧急护理情况。

病率上升原因

王英福教授解释:“有几个因素导致本地的医院外心脏骤停病例增加:我们的人口迅速老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对健康造成的负担还在上升,使更多病人容易因为突发性心脏病而死亡。我们正在努力收集这些病例的数据。”这个趋势与发展中国家所见情况一致。然而,在某些发达经济体,医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例数目已呈稳定甚至下降,这与他们的心脏病风险因素获得缓解是同步的,如抽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减少了。
要提高医院外心脏骤停者的生存率,每一分钟都很关键。假使一名旁观者,能立即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CPR)或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便会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50%。王英福教授解释,由于70%至80%的医院外心脏骤停发生在家里或者公共场所,当时总会有家人或行人在身旁,因此来自社区的救人行为,对于入院前紧急护理的成效至关重要。
王教授补充:“入院前紧急护理的系统,可以视为使用了‘生存链’概念。生存链是一连串的相互关联的链接,所有环节都要生效,才能挽回一名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生存链有3个重要环节:社区、调度和医院。社区提早发现有人心脏骤停,立即施加心肺复苏术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调度是指有人赶快打995紧急电话,这样新加坡民防局便能尽快赶来提供适当和先进的急救护理;医院则提供急救后的全面护理。

会继续改进急救设施

王英福教授指出,新加坡在过去10年里,医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已取得巨大进步。社区干预的推广,增加了旁观者在救护车到来前,给予病人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及时援助,因而提高生存率好几倍。他说:“倡议在学校、国民服役期间举办心肺复苏术训练,通过速成先遣急救员培训计划(DARE)、先遣人员-协助心肺复苏和手机医疗救援求助平台(MyResponder app),已使得新加坡旁观者施予心肺复苏术的比率,从20%提高至今日的50%以上。我们也看到,从“救人一命”(SAL)计划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公共场所位置地图,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次数已增加5倍。
消防员和救护车人员提供的先进疗法(高效率的心肺复苏术、施药设备、使气道畅通及机械心肺复苏术),病人 送到医院后获得全面护理(给予冷却设施以保护主要器官、使堵塞的血管畅通、心肺绕道),使得生还者出院时,70%以上的头脑仍保有良好功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王英福教授透露,新加坡保健集团未来5年还会展开多项研究计划。他说:“我们会为社区义工使用的手机医疗救援求助平台,引进新的介入措施如TCPR链接。他们将拥有一张像信用卡大小的心肺复苏回馈设置及一个手机应用,由此,他们便能即时获得先遣急救人员的视频辅导。”
此外,也有计划给义工试用新一代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这种新仪器比较轻和密实。消防员和救护车人员使用的先进治疗设备,也会继续改进。

(本文取材自新保集团杜克-国大学术医学中心出版的《新脉动》,有兴趣的读者也可链接www.singhealth.com.sg/singaporehealth 阅读英文原文。)

受访专家:
王英福教授
急症科高级顾问医生
新加坡中央医院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可翻阅《优1周》。
TEXT 邹文学译写 PHOTOS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