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主动的医疗方式,是尽早给幼儿进食常见的过敏原食物,这样,对那些高风险儿童(对鸡蛋过敏,或患严重湿疹)可能有助于预防对花生过敏。不过,研究也证实,在皮肤上抹花生油与对花生过敏风险的上升是有关连的。儿童对椰子和麦片过敏的病例上升,据说与他们使用含这些食物蛋白制成的润肤剂有关。

鸡蛋、牛奶、花生、贝类、麦片、大豆和鱼,都是我们容易买得到的食品,也常见于餐盘上。然而,它们也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每个星期,都有第一次吃鸡蛋产生过敏反应的幼儿,送到竹脚妇幼医院治疗。其实,有食物过敏的新加坡儿童多达5%,一般都在2岁前便获诊断。
张国威资深顾问医生说:“食物过敏的发生,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把某些食物里的无害蛋白质,视为对身体有威胁的物质。”张医生是竹脚妇幼医院儿科内科小儿过敏科主任。
在大部分的过敏情况,身体会立即产生反应,启动抗体和释放诸如组织胺这样的化学物质。大部分反应会是轻微或中等程度,呈现的症状是发痒的皮疹如荨麻疹、口腔痒、脸肿、急性呕吐、腹痛和腹泻。
张医生说,竹脚妇幼医院每星期也会有2至3起严重过敏的儿童来求医。这种严重的过敏反应,有可能导致气管变窄,以致气喘和呼吸困难,也可能造成血压过低而昏厥。严重的过敏反应须迅速在肌肉注射肾上腺素,病人也须送进医院作进一步观察。

湿疹与食物过敏

一般上,患有中等以至严重程度湿疹的幼儿,较有可能出现食物过敏。
张医生解释:“食物过敏的发生,可能是幼年时便出现的基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生活环境城市化,便与食物过敏的发生有关连。卫生条件改善,因而减少接触微生物的概率。接触微生物对婴儿是有必要的,能加强肠胃与免疫系统的功能。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婴儿在什么时候和如何接触到常见过敏原。假使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很早就被引进幼儿餐饮,便可能降低他们对这些食物产生过敏的风险。其实,是不需要延后给幼儿进食那些常见的过敏原食物如鸡蛋和花生。
更主动的医疗方式,是尽早给幼儿进食常见的过敏原食物,这样,对那些高风险儿童(对鸡蛋过敏,或患严重湿疹)可能有助于预防对花生过敏。
然而,假使常见食物过敏原是由皮肤进入人体,如使用外敷产品,反而会加强过敏反应。这称为双重过敏原暴露的假说,认为过早让食物蛋白质由受损皮肤(患湿疹)吸收,会导致对该种食物过敏。
对比来看,及早由食道引进食物蛋白质,有助免疫系统接受。较早的研究已证实,在皮肤上抹花生油与对花生过敏风险的上升是有关连的。目前,儿童对椰子和麦片过敏的病例上升,据说与他们使用含这些食物蛋白制成的润肤剂有关。

治疗食物过敏

怀疑有食物过敏的患者应该看医生,由医生根据患者对某种食物立即产生过敏的病历作出诊断,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者特定过敏原免疫球蛋白化验。
张国威医生说,那些难诊断的病例,过敏专科医生可能在过敏诊所进行由医务人员监察的进食试验。要注意的是,网上介绍的好些过敏化验方法是未经证实的,不但不准确,也可能导致无需的食物禁忌,以致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健康。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试验只能在专业设置里进行,不可道听途说。
对于已经诊断对某种食物过敏的病人,目前最好治疗法就是完全避免接触这种过敏原。对富含营养的物质如牛奶过敏的儿童,须接受营养师建议,以确保孩子仍有足够营养且健康成长。
要完全避开过敏原并不容易。张医生指出:“很多人不晓得在商店里买到的食物里所含有的‘隐藏’物质,比如面包含有牛奶,酱油含有小麦,某些药物如
‘含溶菌酶糖浆’含有鸡蛋。”因此,他强调,家长购买食物时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
在外用餐会增加意外接触过敏原的风险,因为小贩中心、食阁和餐馆售卖的食物,没提供所含食材的资讯。张医生说:“病人自己应认真查问,对方所售和所准备食物是否含有相关的过敏原,也要问及共用餐具如自助餐用具有无沾上过敏食材。他们也需彻底抹干净餐桌和椅子。”
有些病人,即使只是吸入食物过敏原也会引发反应如皮疹和流鼻涕,尽管严重的过敏反应还是少见。有食物过敏的病人要懂得症状发生时该怎样应付,在严重反应时须赶快使用自动注射笔(EpiPen)注射肾上腺素。
食物口服脱敏疗法(OIT),是在医生监察下逐渐增加过敏原摄取的治疗法,已显示具有改善食物容忍度的潜能。对食物口服脱敏疗法的试验一直在进行,包括在竹脚妇幼医院,为年龄2岁至15岁少年进行的
“采用煎饼的鸡蛋脱敏疗法”试验。
虽然食物口服脱敏疗法目前还不是标准治疗选择,好消息是某些食物过敏会自行消失。张国威医生说:“80%的儿童长大后,对鸡蛋和牛奶的过敏会消失,只是对花生与贝类的过敏却有延至成人阶段的趋势。”

(本文取材自新保集团杜克-国大学术医学中心出版的《新脉动》,有兴趣的读者也可链接www.singhealth.com.sg/singaporehealth 阅读英文原文。)

受访医生
张国威医生
资深顾问
小儿过敏科主任
竹脚妇幼医院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可翻阅《优1周》。 
TEXT 邹文学译写 PHOTOS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