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延迟愈合,病人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就会提高,诸如感染和坏疽。病情严重时,还可能需要手术截肢。每年因为糖尿病或周边血管病,樟宜综合医院有200宗截肢手术。

及早护理好慢性伤口很重要,这关乎失去或保住自己的脚。
根据2015年发布的数据,新加坡的截肢率是每10万人口28.5人,比起所有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比率高出许多。
有估计说,目前每20名新加坡人当中有1人有慢性伤口。随着新加坡人口老化和糖尿病病人日益增多,相信这个比例还会上升。为了照顾好这类患有慢性伤口的病人,樟宜综合医院的伤口愈合中心,提供多学科的及早干预和门诊治疗,包含拥有骨科、血管科、整形、改造和美容外科等背景的伤口治疗专家,以及伤口护理专业护士。

慢性伤口

伤口没在4至6周内愈合,便可列为慢性伤口。樟宜综合医院伤口愈合中心处长兼外科顾问医生何俊贤说:“有这类伤口的病人须尽快看医生。研究显示,预防性干预,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持续护理,有助于治愈慢性伤口,从而降低截肢率及截肢后产生的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伤口延迟愈合,病人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就会提高,诸如感染和坏疽。病情严重时,还可能需要手术截肢。每年因为糖尿病或周边血管病,樟宜综合医院有200宗截肢手术。
由于大部分的慢性伤口是由多种原因引发,根本致病原因假使没进一步检查没显露出来,便可能延误治疗。因此,进行全面多途径的检验,才能加速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樟宜综合医院的伤口愈合中心是一站式的设施,病人在同一天能接受诊断检验、评估和治疗。这能减少病人去医院接受治疗的次数。
综合诊疗所、私营全科医生、紧急部门和社区医院,都能直接把病人转介到伤口愈合中心,病人2周内就能安排到咨询时间。目前,中心每个月能提供平均1000个与伤口相关的咨询和治疗。

病例越来越多

慢性伤口是世界性的不断增加的病例。樟宜综合医院首席护士兼临床专科护理师方月卿说:“很多国家已把它看为一种无声传染病,因为它影响了一大片人口,患者数目还会继续上升。”
她指出:“有慢性伤口者,由于伤口护理的负担及相关的后遗症,会降低生活素质。大部分人以为,伤口愈合需要时间,有些老人家则认为伤口愈合差,是老了的正常迹象。患者也可能没察觉到那些较小的隐藏伤口,直到伤口出现感染迹象才知道。然而,这些伤口可能恶化或迅速感染,以致产生严重后果。”

一次过全面检查

病人第一次来看病时,樟宜综合医院的护理团队会评估伤口和进行检验,如以超声波扫描血管判断血流是否受阻。根据检验结果和病历,伤口专家就会建议治疗方案–看是患糖尿病足、动脉溃疡或静脉溃疡。治疗是多方面的。比如,樟宜综合医院的骨外科医生,对那些脚构造已因糖尿病神经病变而受损的,便会进行脚部纠正手术。病情会影响骨骼、关节、脚或脚踝的软骨,增加患上压力性溃疡的风险。
然而,假使伤口范围很大,露出骨头、血管或肌腱,病人便须接受樟宜综合医院整形外科医生的重造手术以闭合伤口。这种治疗法,是把某个部位的肌肉、皮肤和血管,移植到伤口部位以覆盖伤口。这些伤口,在手术后可能需3至6个月才愈合。在这期间,病人需要更密集的伤口护理,他们需要定期到伤口愈合中心清洗和换药。
伤口感染没那么严重的,只需在伤口愈合中心接受门诊护理。由此,病人便能免于住院或减少住院的需要。其实,中心有些年纪大的病人,也能在社区内接受樟宜综合医院社区护士的持续护理。与此同时,樟宜综合医院也与社区医院和疗养院合作,鉴定有慢性伤口症状的病人后,便把他们送去伤口愈合中心照顾。以后到樟宜综合医院综合楼门诊部看病的老人家,如果伤口有演变成慢性的风险,医生也能直接把他们转介到伤口愈合中心。
首席护士方月卿说:“这些年参与治疗慢性伤口以来,我们了解到,久久不愈合的伤口会给患者和他们的护理者,带来多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当伤口处于末期阶段就很难治疗,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来愈合。全面性地协调治疗,能缩短伤口愈合过程。”

改变治疗法

以往治疗慢性伤口的焦点在抗微生物治疗上,医生认为伤口的自然愈合只要清除了感染就好办。不过,医学专家现在已认识到这个看法不对,因为可能还存在很多潜在因素导致伤口不能很好地愈合。
何俊贤顾问医生指出:“世界各地的伤口治疗中心,越来越主张推行多学科治疗模式。这些年,伤口治疗法已扩大至: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伤口要愈合,需要血液把充足的氧气输送到伤口;留意伤口四周皮肤的状况;病人的整体健康;营养情况;以及预防新伤口出现;以上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

4种慢性伤口

  1. 压力性溃疡:常称为褥疮或压疮,是皮肤长时间承受压力,导致局部皮肤和底层组织受损而产生的溃疡。它们常出现在骨头部位如脚跟、脚踝周围、骶骨、手肘甚至耳朵。高风险者包括常卧床或行动不便者。
  2. 动脉溃疡:血流不通畅的伤口,常常很难愈合,原因是从心脏流向身体各部位的动脉变窄或堵塞。开始只是皮肤出现小创伤,然后迅速恶化,伤口变大和受感染。动脉溃疡易发生在下肢,特别是脚。易患者包括吸烟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和肾脏病的患者。
  3. 静脉溃疡:静脉的血液从脚流回心脏途中发生回流所致。正常的情况血液是单向流,因为有阀门发挥作用。当阀门受损,血液便回流,导致脚部压力增加,便容易产生显著的静脉曲张–胫部皮肤肿、溃疡、变黑、痒。风险因素包括抽烟、怀孕、肥胖,以及因工作关系需要长时间站立。
  4. 糖尿病溃疡:神经末梢受损,预示着病人皮肤容易溃疡,特别在脚趾、脚趾之间、有突出骨的脚部位。

(本文取材自新保集团杜克-国大学术医学中心出版的《新脉动》,有兴趣的读者也可链接www.singhealth.com.sg/singaporehealth 阅读英文原文。)

受访专家
何俊贤医生
外科顾问
伤口愈合中心处长
樟宜综合医院

方月卿首席护士
临床专科护理师
樟宜综合医院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可翻阅《优1周》。
TEXT 邹文学译写 PHOTOS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