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选择
应根据体质特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了一项中医体质与健康的研究,发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高居榜首,显示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最密切。正确的饮食能使身体健康、长寿。饮食不当则可导致疾病如痛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的发生。正如民间常说的 “病从口入”。
自古以来,中医都非常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提示饮食对人体的健康、生长发育是很重要的。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了一项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健康相关行为报告频次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高居榜首,提示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最密切。正确的饮食能使身体健康、长寿。饮食不当则可导致疾病如痛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的发生。正如民间常说的 “病从口入” 。
近几年耒,新加坡保健促进局也在全国开展了多项少糖、少盐的运动,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提高国人注重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预防疾病缠身。
从中医饮食保健学(相当于现代营养学)来看,要通过饮食来保持健康及防治疾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饮食均衡
要吃出健康的身体,饮食要均衡,避免偏食。每天食物的摄取要包括适量的谷类、肉类、水果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的饮食指南记载在《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五味调和
中医主张“谨和五味”,五味调和,才能使人体全面地摄取营养物质,吃得健康。
食物有5种味道,即“酸、苦、甘、辛、咸”,中医学称为五味。五味对五脏具有选择性的亲和作用,如
“甘入脾、咸入肾……等” 。
但是过于偏嗜某种口味,将会导致五味失调,造成相对应的内脏机能偏盛,破坏五脏的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五脏生成论》指出:“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指过量食用甜食,会损伤脾的功能,无法将营养转变成气血而成痰湿,阻塞气血运行,诱发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过食甜食,还会使脾气偏盛,讨伐肾脏(土克水),损伤肾功能,导致腰膝酸软、脱发、耳鸣耳聋、肾虚等症状。

● 五色俱全
健康的饮食应包含五种颜色,即青、红、黄、白、黑,中医学称为“五色”。五色各入其相对应的脏腑,补益所属脏腑的功能。如“黑入肾、黄入脾……等”。黑色食物可以补肾。当肾功能失调出现腰膝酸软、夜尿多、不孕不育等症状,可适量摄取黑色食物,如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等补肾养精血。黄色的食物可以滋养脾胃,当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没胃口、腹胀、腹泻等症状,可适量摄取黄色的食物,如小米、南瓜、黄豆等,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饮食习惯
脾胃能将食物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养料。医家李东垣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示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脾胃功能受损所致。所以身体要健康,就要养成以下的良好进食习惯。
● 饮食时间
一天三餐要定时定量,早餐宜7-9am、午餐宜
11-12pm、晚餐宜6-7pm。
上午7-9时是气血运行到胃,是吃早餐最容易消化的时间。这时也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有利于脾胃消化,补充营养。
《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说”,用餐时间不规律,饥饱过度、生冷不洁、暴饮暴食,没有节制的吃自由餐等,就会损伤脾胃,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多餐少量,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达到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 饮食烹调
饮食烹调要少油、少盐、少糖、少加工。烹调方法以清蒸、水煮、炖、氽、熬为主。最好是取自食物的原汁、原味及鲜味,避免煎炸、油腻、烧烤、生冷、难消化的食物。
● 保护脾胃
要保护脾胃,饮食要以清淡为佳;先吃热可减少寒凉食物对肠胃的刺激;进餐时细嚼慢咽,以助消化,减少脾胃负担;吃饭时保持良好的情绪,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饭后勤漱口,保证口腔清洁;饭后适当活动等。

饮食要针对个体性
饮食应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疾病采取相对应的饮食养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也有其相对应的饮食。
个体性的饮食须经专业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诊断, 通过辨证,找出病因,然后针对患者的症型和体质,采用个人化及相对应的中医饮食调理方案。常见一些国人因没通过辨证,或辨证错误,或误解食物属性,而错用饮食疗法, 不但影响了健康,还导致病情加重。
不同体质的人群要吃得健康,饮食要根据体质特征选择服食具有不同性味、属性的食物,才能调和阴阳气血,使偏颇体质得以纠正,达到预防疾病和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如阳虚体质人群宜进食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等) ,少吃生冷食物(如西瓜、冷饮等) 等。痰湿体质人群宜选用健脾祛湿之品,如萝卜、葱、姜、薏苡仁、白果、荷叶等。少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喝酒、勿过饱等。
不同年龄的人群,生长发育处在不同的生理阶段,饮食摄入的侧重点也不同。如老年人要吃得健康,饮食应以补养为主,选择清淡、熟软、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可适当多服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通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粥、汤等。而小儿则不宜随便进补,否则易引起性早熟或小儿肥胖症等。少温补,富营养,多样化,易消化是小儿饮食的原则。
饮食摄取对于性别也有不同。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变化,应多食补血的食物如猪肝、红糖、红枣、桂圆等。而男性则以肾为先天之本,宜多食补精气的食物,如栗子、黑木耳、黑米等。
不同疾病对饮食的要求也有差异。医师须通过辨证施膳。如化疗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津液亏耗等症,食疗应以健脾开胃、补益气血、养阴生津为主,宜食薏苡仁、木耳、藕、梨、甘蔗、蜂蜜、西瓜、橘子等。
大家如果能在满足食欲时,多加留意以上的饮食方法,就可吃出健康,远离病痛,减少国家的医药资源!
撰写: 林丽明医师 本地著名中医师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可翻阅《优1周》。 TEXT 邹文学整理 PHOTOS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