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痛
不是关节痛!

这种疼痛,可以是持久烦扰的疼痛,也可以是尖锐性的剧痛,以至令人一动都不敢动,就像变残疾了一样–颈项不能转动,手臂不能举起来。一个简单的动作如从坐着站起来,对患者来说,都会是一个非常难忍受的动作。
颈项痛、肩膀痛和背痛,很多时候是肌肉问题引起的,与骨骼及关节无关。
千万不要低估肌肉问题引发的肌肉疼痛,很多肌肉的疼痛和僵硬毛病是能治疗和治愈的。这类疼痛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是一种慢性肌肉疼痛失调症,能因为一次普通的肌肉扭伤引发。由于伤势一直没好转,还可能演变成一种肌肉病症如风湿病。这种肌肉疼痛会发生在任何关节部位,与关节疼痛相似,因而容易导致医生当成关节病来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只要在肌肉的敏感处(触痛点)施压,肌肉就会作痛,有时还会蔓延到其他不相关的部位,称为牵连性的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引发的疼痛,可以是持久烦扰的疼痛,也可以是尖锐性的剧痛,以至令人一动都不敢动,就像变残疾了一样–颈项不能转动,手臂不能举起来。一个简单的动作如从坐着站起来,对患者来说,都会是一个非常难忍受的动作。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常常是因为肌肉重复收缩,如工作上需要重复某个动作,或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劳引起的肌肉紧张。此外,之前发生的颈项、肩膀、背部、手臂、腿脚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的损伤,由于没治疗好,伤势便可能恶化,而在这些部位引发慢性且严重的紧绷、痉挛和僵硬的症状。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某种程度的肌肉紧张性疼痛。约70%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只需简单治疗就能消失,如在患处使用热敷、冷敷、物理治疗、药贴或作止痛揉搓。不过,仍然有很多患者会觉得很难受,因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引起的不适会持续存在甚至恶化。假使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自愈的机会看来便不高。疼痛超过3个月后,服用止痛药和自己进行放松的技术,应该也都不会管用。这时候,病人应接受特效的靶向肌肉针剂,称肌筋膜针剂。

症状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迹象和症状如下:
● 肌肉内疼痛
● 早上肌肉显得僵硬,暖身后便缓解。
● 身体没移动30分钟,疼痛就会发生和越来越厉害。
● 背部或颈项难转动。
● 难以举手或抬起肩膀。
● 站立或走路时间一久,腿脚就作痛。
● 由于疼痛难以入睡;疼痛也会导致睡眠中断。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假使肌肉疼痛、僵硬或紧绷超过3个月没见好转,应该去看医生。或者,经过休息、按摩及进行其他相似的自我护理后,疼痛仍持续发作,患者也应向医生求助。假使疼痛导致丧失某种身体功能,如不能如常进行生活起居的活动,或者不能移动身体某个部位如颈项、肩膀、背部、手臂、腿脚或膝盖,患者也应该迅速寻求治疗,因为症状可能需要紧急处理,以排除导致疼痛发生的其他严重病因。
病因
导致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开始出现的原因,可能源自运动时的不良姿势、受伤、跌倒,或者拿的东西太重而弄伤脊柱。如果运动受伤如打高尔夫球或骑脚踏车,或重复扭伤,或长时间激烈活动,都会形成敏感部位的肌肉纤维紧绷。这些敏感部位就称为肌肉的激痛点。肌肉的激痛点,会导致肌肉紧绷、痉挛和疼痛。当疼痛持续和恶化,医生就会诊断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急性的肌肉损伤会演变为慢性肌肉疼痛,并影响肌腱和韧带损伤的治愈。
紧绷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因为肌肉持续紧绷而导致经常收缩所引发的。颈项、肩膀或背部的肌肉,由于身体紧绷状态有增无减,便会不自主地收缩。假使肌肉没机会伸展或进行治疗,重复的“损伤”便会引发相关肌肉出现微创伤和微撕裂,血液供应减少,毒素累积,肌肉纤维缺乏氧气和营养。
即使肌肉没继续受伤或创伤,健康不良引发的肌肉症如风湿病、肌张力障碍、斜颈、纤维肌痛和帕金森症,都可能延续肌肉的疼痛和僵硬。此外,某些生理状况如更年期综合征,也可能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相关的副作用。
风险因素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刺激引起的,如受伤或肌肉紧绷,便会在肌肉形成触痛点。会增加肌肉出现触痛点的风险因素包括:
肌肉损伤: 急性肌肉受伤或者延续的肌肉紧绷,可能演变成触痛点。比如,在紧绷肌肉范围或附近的一个部位,可能形成一个触痛点。重复的动作和不良姿势也可能增加其风险。不健康的肌肉状况,可能成为“周末战士”(周末才热心参与运动)或身体还不能适应某些活动者,出现触痛点的诱因。至于那些体能恢复不足(休息不够,缺少针对性治疗),急性受伤也会演变成慢性损伤,而增加患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风险。
紧张与焦虑:常感到紧张与焦虑的人,肌肉可能更容易产生触痛点。有个说法是,这些人或许更常握紧拳头而使肌肉紧绷,这种重复的紧张状态,会使肌肉容易出现触痛点。由于肌肉不能放松,血液不能流通以冲走所有的神经毒素。累积的毒素便会对相关肌肉纤维直接产生伤害。
睡不好与失眠:睡眠素质差的人,会经常在睡觉中途醒来,结果第2天起床后,精神仍然不足和感到疲劳,这也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当身体不能放松,不能从晚上的睡眠中得到修补和恢复精力,身体就会经常感到紧张和紧绷,肌肉就会变得状态不佳。
撰稿:
李文鉴医生
疼痛专科顾问及主任
新加坡疼痛护理集团行政总裁
新加坡疼痛护理中心创始人
知更多精彩内容,可翻阅《优1周》。 TEXT 邹文学 PHOTOS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