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患上心理健康疾病,一般都不愿意告诉人,不愿向人倾诉呢?不过,本地也有名人如孙燕姿和庄米雪,曾经公开患上抑郁症的经历,她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加强公众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并且化解患上这类疾病无端蒙受的羞耻。

很多人在获知患上心理健康疾病后,都会给自己蒙上一层羞耻感,而且还得面对亲友对他们投射的异样眼光,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有心理健康疾病的人,会具有某种性格特征和怪异行为。而究其实,我们的社会对于这类病人确实具有负面的刻板印象。

莱佛士医疗心理辅导中心的柯海杰精神科顾问医生,特为这类病人无端背负的“污名”作出澄清,希望病人能摆脱这种额外的精神压力,社会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他们,从而协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健康包含3方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是构成人们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没患病或不虚弱而已。”

根据2018年第2次新加坡心理健康研究报告,新加坡每7人中有1人或占人口的15%,一生中会有一次精神失常的经历。带头开展这项研究的机构是:心理卫生学院、卫生部和南洋理工大学。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很多心理健康疾病患者不寻求协助,因为他们顾虑到社会会怎样看待心理健康疾病。有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你身边的人,如你的亲人,正在与这类疾病孤军作战,却没告诉任何人–患者可能是刚为人母者,患上产后抑郁症;社会名人正被焦虑症折磨;或者一名同事患上饮食失调症。

为什么人们患上心理健康疾病,一般都不愿意告诉人,不愿向人倾诉呢?不过,本地也有名人如孙燕姿和庄米雪,曾经公开患上抑郁症的经历,她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加强公众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并且化解患上这类疾病无端蒙受的羞耻。

2018年,国家社会服务理事会,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反应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 超半数受访者:不愿意与患心理疾病的人同住,甚至不愿作邻居,也不愿作同事。
● 半数受访者:认为不应把任务托付给这类病人。
● 6成受访者:认为会患心理病,是因为不能自律和缺乏意志力。
● 7成受访者:相信患病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有遭人歧视的经历。
● 8成受访者:认为给予心理病人最好的治疗法是社会的包容。
● 9成受访者:需要给予心理病人更大的宽容。

持负面态度很普遍

听闻有人患心理健康疾病,许多人就会却步,连住在一起的人也可能在背后被人指指点点。很悲哀的情况是,对心理病患持有负面的态度和看法的人,非常普遍。

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很明显,也很直接,比如会对病人患上的心理病或治疗法,发出嘲讽。这些嘲讽或许无意或许轻描淡写,却都会造成不良效果。比如有人会避开你,把你当成“疯子”或者“精神病人”,认为你患的病会导致你具有暴力倾向甚至危险。

其实,任何人包括你和我,都可能患上心理病,我们不应歧视患病者。然而,最严重的歧视,还来自患者对自己病情的深恶痛绝。

怎样克服对心理病的歧视?

● 寻求协助:不要担心自己被视为心理疾病患者而拖延求助。治疗能减缓症状,改善工作和个人生活的表现。
● 不要自我怀疑和产生羞耻感:羞耻感不只来自他人,你可能误会你的病情会造成别人尴尬,或者认为自己能处理。其实,你应咨询专科医生了解情况,并与其他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联系,这样将有助于恢复自尊,减少对自己具有破坏性的评价。
● 不要自我隐蔽:假使患了心理疾病,你可能不愿向任何人透露病情。假使你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你患病,他们便能协助你。向你信任的人说出实情,便能取得真情援助,他们也才能了解你需要的支持。如果你拥有可以依赖的朋友群,面对的世界就完全不同。
● 不要把自己等同于所患的疾病:你不是疾病本身,因此,与其说“我是躁郁症”,应该说“我患了躁郁症”;与其称呼自己“精神分裂症者”,应该说“我患了精神分裂症。”
● 从学校获得协助:如果你有孩子患心理疾病,因而影响到学习,便须向学校说明。这样,老师、学校领导和辅导员,便会与家长密切合作,减轻学生在社交、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担。如果需要更多协助,学校辅导员与教育部,可以介绍学生给专科医生及社区心理健康机构(REACH)。这是一项与学校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服务。
● 接受和爱护自己:学习接受自己面对的情况,承认自己所需就是治疗,并获得协助。另一方面,也帮忙与自己同样情况的人克服恐惧感。这样做,自己的收获也会很大。

蒙上心理健康疾病羞耻的后果

  1. 不愿寻求协助和治疗。
  2. 感觉家人、朋友和同事都对你误解。
  3. 认定今后职业前途暗淡;没机会进入所挑选学校;不容易找到住所等。
  4. 欺负人、暴力行为、骚扰人。
  5. 医药保险不能对心理疾病提供充足保险。
  6. 认为自己已不可能成功面对某些挑战,或已无法改善情况。

怎样减少蒙羞感?

假使你要做点事情,协助清除笼罩在心理疾病周围的污名,展开以下4个步骤的工作,将多少能发挥作用:

1 不要给心理疾病患者贴上标签:你可能听别人形容某个病人“他是疯子”,那是不对的。不要以病判断人,要尊重对方的感受。

2 不要害怕、不要避开心理疾病患者:应该澄清的事实是,心理疾病患者不会有暴力倾向,他们往往反而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3 要有同理心,不要随意埋怨心理疾病患者:不要从表面情况判断某人看来没事,当谐剧演员走进自己房里时可能便是最伤心的人。假使你知道某人正在为自己的疾病挣扎,应该主动向他伸出援手

4 当一名模范或支持者:应经常向亲友和同事解释,该怎样正确对待心理疾病患者,不要给病人增加精神压力,相反的,应该一起鼓励患者接受治疗,欢迎他们尽快重新投入社交圈子。

受访专家
柯海杰医生
精神科顾问
莱佛士医疗心理辅导中心